李慢侯道:“不多,五五分!”
朝廷一斤收十文錢,朝廷拿走五文,地方截留一半。
“那我同意!”
林永當然同意,這也是李慢侯跟他商量的原因,因為通泰的鹽場,可不都是他林永一個人的,田氏兄弟、單穿手里的鹽場不比他的小。但他才是通泰藩鎮,走公賬,朝廷分他一半,等于他向田氏兄弟他們收了一半的稅。至于上了藩鎮公賬的錢,對林永這種公私不分的人來說,那就都是他的錢。
有李慢侯和林永的共識,江北鹽法很快就推行下去。立刻就收到了效果,九月開始,第一個月就收到了八十萬貫鹽鈔錢,朝廷分走一半。按照這種規模,一年可以有將近五百萬貫,三年一千萬貫根本不在話下。
主要鹽場就是通泰的鹽場,以及掌握在薛慶手里的鹽城鹽場,和李慢侯手下的海州、漣水軍鹽場。林永不反對,薛慶也不敢反對,整個淮東的鹽場立刻就被晏孝廣派去的榷務監官們控制,除了私鹽之外,都得納稅。
至于走私,李慢侯治下的控制力是很強的,地方都保甲制,誰能走私?林永治下的通泰也是這一套,而且更加的宗族話,全都是一個個西軍土豪們控制地方,不但控制的牢,而且一個個都是帶刀的,走私的風險更大。
除非這些土豪和西軍自己走私,而他們走私的話,那就看林永和李慢侯能不能壓服他們了。至少目前互相之間存在強烈的依附關系,走私的鏈條一時間還構建不起來。走私就不會泛濫。在可見的未來,鹽稅還會繼續增加。一千萬是李慢侯設的一個上限,一旦達到這個上限,那就降稅。給老丈人撈政績,也不能不顧經濟發展。
“對了。給朝廷的上供錢,你打算怎么辦?”
對于明年要交的夏秋兩賦,沒幾個錢,林永等幾個藩鎮也沒打算硬抗。順利從藩鎮地方受到錢,這也算一個政績。
“能怎么交?雇船給送過去啊!”
上供可不是錢,主要是糧食,錢始終依靠的是鹽茶交引等商稅。
“我打算拿錢去杭州買糧充數。”
李慢侯說道。
“這倒是個方便的法子。”
“我有門路,你要不要用一下?”
“什么門路?”
“我在杭州建了一座淮海公所,拿我條子可以去哪里領錢,然后在當地買糧。”
李慢侯可不是白幫忙,他是要搞匯兌業務。往來海州、杭州的商人,現在都學會通過淮海公所兌錢。把現金在這里存入,領票到海州取出,收取一定的匯水。這并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開創,而是李慢侯常年跟杭州的公主府之間的資金往來,逐漸形成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