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東藩窮刮民財當然可以,可不解決問題。晏湲知道,東藩的稅收都沒有白花,他們的教育體系已經比朝廷更加健全。一代人都接受了教育,下一代識字率百分之百,這實在太可怕了。他們培養人才的數量,是朝廷的十倍。全國精英都更愿意接受府學教育,因為更容易找到出路。無數寒門北上入府學就讀,畢業之后給東藩當兵,歷練十年之后就是文武兼備的人才。
這條鏈條源源不斷的產出這些進取心極強的人才,讓朝廷如何對抗。科舉制的弊端已經顯現,哪怕他依然比世界上其他地區更加先進,可是成材率太低的劣勢,讓他無法跟東藩的體系相比。
晏湲也開始大辦府學,廢除科舉他做不到,但是提高府學人才比例還是可以的。他的府學畢業的學子,也需要入伍十年,或者在海外入仕五年替代軍齡。
他還要健全稅收體系,依然是模仿東藩。不模仿不行,東藩吸收全世界的智慧,不斷革新稅收制度,還跟本國的商人階層協商,年年都在推廣新的經驗。
而朝廷沒過幾年發現落后了,就只能模仿,甚至模仿都有大量反對者。堅持祖制的勢力拒絕任何改變,晏湲四起四落,就是跟這些勢力斗爭的結果。
幾起幾落之間,晏湲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斗倒很多對手。趙鼎已經死了,張浚也被他排擠出去,大權獨攬。他的政治動向也發生了轉變,以前他是反燕王的,所以他不支持燕王支持的淵圣太子,而是支持建炎皇帝集團。可是建炎皇帝集團,又是守舊派。所以晏湲四起之后,也跟淵圣太子站在了一邊。
幸好這幾年四圣臨朝,四個皇帝勢力相互制衡,讓文官集團的力量可以主導朝堂。幾年前長壽的宋徽宗死了,朝廷強勢收回了他的封地。為此還鎮壓了十幾個皇子的叛亂,也是為此晏湲才被罷官。可到底離不開他,幾年后他就又起來了。
這次他改而支持淵圣太子,讓建炎皇帝集團的反擊更加激烈。因為他們看到,宋徽宗一死,封地收回。如果他們的家族無法奪取皇位,建炎皇帝的封地蘇州勢必也要被收回,龐大的家族成員以后要和西北風去了。
晏湲在海外開拓上,這幾年已經落后于東藩,因為他下野這幾年,燕王修建了蘇伊士運河,東藩府的商人,可以直接去歐洲貿易。而原本跟歐洲的貿易,掌控在大宋商人手中。
一個大州的貿易量,可以帶來千萬貫的收益。
而且東藩境內,物產日益豐厚,竟然已經隱隱超過朝廷境內。大量新機械開始出現,廣東開始廣泛使用水力機器繅絲。織布機也發明出來。機器造的越來越大,產量越來越高。山東開始直接用高爐煉鋼,鋼鐵變得極為廉價。武器大規模對外出口,賺取了超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