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三十六計,走為上。”王進回家將事情與王母說了,王母當即說道。
“好。”王進也是果斷,當即點頭,說道:“延安府的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兒子愛使槍弄棒,早些時候,與他手下的軍官多有交集,不如就投了那去,那正是用人的地方,足可安身立命。”
“好。”
母子二人立即收拾了東西,王進使計,假意說要到酸棗門外的岳廟還愿,先后將兩個軍士分別支走,帶上一些細軟,將母親扶上馬,挑上擔子,從西華門離開了汴京,一路朝延安府而去。
等兩個軍士發現王進逃走,并匯報到高俅那里的時候,已是兩天之后。
“看那賊配軍逃得哪里去!”高俅怒喝道。
押下文書,讓各州府捉拿逃軍王進。
高俅雖然出身潑皮,但是有了權力,手下也有些能人前來投靠,分析出王進最有可能逃往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高俅便派出心腹,拿著他的文書,前去緝拿王進。
新官上任三把火,高太尉的第一把火,豈能還沒燒著,就滅了。
新仇舊恨,高俅恨不得將王進扒皮拆骨。
……
也是天佑王進,不忍好漢落難,行到少華山史家村,因為母親生病,王進不得不在史家莊多做幾天停留,因此見到了史家莊大郎——“九紋龍”史進。
這史進倒有一身好筋骨,天生習武的材料,只是可惜,他雖然拜了**個師傅,卻也只是學了點花把勢,王進一來為了報史太公收留之恩,二來不忍一條好漢走上歧路,便收史進為徒,傳授他十八般武藝,又耽擱了小半年,母子二人才啟程前往延安府。
半年沒有消息,高俅雖然心中不平,卻也無奈,其實已經放棄了,但是各路文書已發下,有不少道上的人,為了攀上高俅這條高枝,紛紛打上王進的注意,到處尋找,雖然過了半年,卻不消停,這是王進所沒料到的,離開史家莊時,已過半年,王進有所疏忽,不像半年前離開汴梁城之后那般謹慎,還真就被一伙強人發現了行蹤。
天高地厚,茫茫大宋,可有英雄安身立命之處?
……
“我兒,你看前頭,是不是有人?”坐在馬上,王母突然指著前方大路說道,王進隨著王母所指,定睛一看,卻見一個書生打扮的人躺倒在路中間。
王進急忙上前查看,確實是一書生,已經昏厥過去,樣貌頗為英俊,臉色蒼白,應該是害了病。
“陳魁,是個秀士,應該是要去參加秋斌的,算算時間,大抵是錯過了,可惜了,我兒,既然遇到,不可不救。”王母翻看了從文士懷中掉落的身份文牒,說道。
“好。”
PS:高俅來,王進走,王進走,一百零八好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