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是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大手筆,天下皆驚。
就在宋江率領宋軍節節勝利,將方臘逼到老巢睦州,眼見方臘勢力就要土崩瓦解的時候,梁山突然動了,一次性出動了二十五萬大軍。
梁山的二十五萬大軍,和宋、遼所謂的二十五萬大軍,那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這二十五萬是貨真價實的精兵。
梁山這頭沉睡了兩年多的猛虎,蘇醒過來,再次亮出利爪與獠牙。
第一路,以孫安為主將,郝思文為副將,另外還有唐斌、宣贊、孫立、欒廷玉等人聽用,以熟知天下地理的許貫忠為軍師,兵出河北,十萬大軍席卷山西。
不到一個月時間,先后經過大遼、田虎和西軍蹂躪的山西,就被梁山大軍給全部攻占,速度之快,令天下為之側目,宋朝甚至都還沒反應過來,就完了,說是秋風掃落葉也一點都不為過。
隨后跟進的是二十萬民兵和數千名梁山培養的官吏,這些民兵駐扎到鄉鎮,配合官吏,對地方進行整改,一方面聚攏民心,一方面打擊土豪劣紳,這一向是梁山的手段,只是這次變得更加粗暴了。
陳魁倒是想進行徹底的土改,但是在這個時代,這種做法并不現實,于是打一開始陳魁就打算對地主階級進行內部分化,對于那些惡跡斑斑的土豪劣紳,進行毫不留情的打擊,而對那些與民為善的地主,則是采取了拉攏的政策。
拉一批,打一批,減少阻力。
至于“土豪劣紳”該如何去定義,那這個權利就牢牢地掌握在梁山的手中,更準確地說,是掌握在陳魁手中,畢竟在這個時代,哪個地主沒有進行一些放貸呢,要咋整,還不是陳魁說了算,槍桿子里出政權。
將基層掌控之后,梁山立即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組織百姓,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以道路和水渠為主,道路是管理和發展經濟的基礎,而水渠則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業,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然了,既然是山西,那煤礦自然也得用上。
不到三個月時間,整個山西就大變樣。
第二路大軍,由陳魁親自率領,一共是十五萬精兵,兵出大名府,直撲開封城,雖然開封城已經不再是大宋都城,但是這里對大宋依舊非常重要,依舊是宋朝的經濟、文化重鎮,駐扎著十萬禁軍,主要就是為了防備梁山。
也許是因為梁山已經兩三年沒有動靜了,讓一些人誤以為梁山只是一頭紙老虎,歷史性的一幕再次在開封城上演,梁山軍一戰就拿下了開封城,城內所謂的十萬禁軍,在名冊上,確實有十萬人,但是梁山卻只抓到不到三萬的俘虜,剩下的那七萬哪里去了?
呵呵,真的是死性不改。
失去開封之后,宋朝終于慌了,立即調集重兵,死守河南府,也就是洛陽,這里可是老趙家的祖墳所在,要是這里丟了,那對大宋的影響就太大了,北宋四京,現在就只剩下西京了,其他三京,也都已經落入梁山之手。
拿下開封之后,陳魁兵分三路,張清率領一萬精兵以及隨后趕來的五萬民兵,鎮守開封,掌控京畿道,而王寅領兵七萬南下,直撲襄陽,占領這個重鎮,為日后南下奠定基礎,而陳魁率領剩下的七萬,進攻河南府,也就是洛陽。
于是,在洛陽這個千年古都,就發生了非常神奇的一幕,陳魁所率領的七萬軍馬,竟然將擁有二十萬守軍的河南府給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