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陸離來說,理論上存在的東西,虛擬一下就行了。
“虛擬出一臺解碼器,集成基因編碼數據庫。”
念頭一動,試驗臺上出現了一個類似于“光貓”的東西。
接下來就簡單了。
陸離虛擬出各種組件,開始組裝電腦。
跟正常的電腦結構差不多,只不過是把硅基芯片換成了基因芯片,再加上一個解碼器鏈接輸入和輸出設備。
組裝完畢,陸離打開程序界面,編寫了一個計算圓周率的程序,開始運行。
一敲回車鍵,屏幕上的數據如同瀑布一般滾動,瞬間就計算到了億萬位。
“搞定!”
陸離滿臉微笑。基因芯片,或者說生物計算機,宣告成功!
當然,陸離還需要先調出解碼器中的基因編碼數據庫看一遍,把那些底層數據記下來。
可惜,虛擬實驗室里的數據,沒法用U盤拷貝出去,還需要我死記硬背……
咦?似乎……還有其他辦法。
這個虛擬實驗室,存在于我的腦子里,扎根于我的思維意識中。那么……我的思維連接器,是不是可以拷貝復制呢?
念頭一動,陸離打開了思維連接器。
果然可以!
思維連接器果然可以連接虛擬實驗室。
陸離連忙通過思維連接器,把剛剛虛擬出來的基因編碼底層數據,通通復制到自己的記憶中。
一鍵搞定!
退出虛擬實驗室,陸離睜開了眼睛。
眼前就是他在覆旦大學的實驗室了。
在實驗室里,陸離又重復了虛擬實驗室中的實驗過程,制備出了構建基因芯片的蛋白分子。
然后……剩下的步驟陸離就沒有繼續做了。
制備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蛋白分子,構建出一片薄膜狀的基因芯片之后,陸離開始進行各種測試。
測試基因芯片的計算能力,測試信息傳遞速度,測試扛干擾能力,測試破損之后自動修復能力。
等到所有測試項目完成,記錄了所有測試數據之后,陸離就開始寫論文了。
“一種基于生物蛋白開關效應制備的新型基因芯片。”
這篇論文,陸離寫了兩份。
一份是內部資料。陸離詳細描述了“開關蛋白”的制造過程,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數據,都寫得十分詳實,十分精準。
另一份論文就是公開發表的了。
這份公開發表的論文,陸離把開關蛋白的制備過程刪除了。
只是詳細描述了“開關蛋白”的運算能力,信息傳播速度,抗干擾能力和自動修復能力,并且還羅列了詳細的實驗檢測數據。
忙完這些,陸離抬眼看了一下時間,現在……已經是第二天下午了。
好吧,沉迷科研不可自拔。
陸離笑了笑,掏出手機撥打了何教授的電話,“老師,我又寫了一篇論文,您來看一下。”
又出成果了?
何教授接到這個電話,心頭又是歡喜,又是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