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尾者割去長尾。”
“有翼者撕裂羽翼。”
“有甲者剝開甲殼。”
“神未回應。”
——《神言·神啟時代》
“牧羊人殺死了惡狼,在剔骨之時,被骨刺刺傷了手指,一共有三滴血滴落。”
“第一滴血濺在了剔骨刀上,化成了一個十三歲的男孩,這便是長子。”
“第二滴血濺在了狼骨上,化作了一個六歲的男孩,而這是次子。”
“第三滴血滴在了地上,化作了一個三歲的男孩,他是三子。”
“長子站的筆直,抬起頭來希望得到父親的贊賞。”
“次子歡快的跑動,卻踢到地上的三子,兩者都哭出聲來。”
“牧羊人被哭聲吸引,背過身抱起了地上的三子。”
“被背棄的長子,藏起了桌上的刀。”
——《神言·神啟時代》
“次子走在富饒的地上,彎腰便是垂著麥穗麥子,伸手就能摘到甜美的水果,山谷里牛羊無數。”
“牧羊的父親告誡他,不要前往地窟,不然會將苦難帶來地上。”
“次子不知苦難為何,一日復一日,終究掩蓋不了好奇,前往了地窟,苦難便來到了地上。”
“那暗處見不得光的魔靈對人說道,放出了苦難,苦難帶來的罪便會依附在你的身上,只有變成另一幅模樣,才能逃脫得了罪。”
“次子聽信魔靈的話,變做了另一幅模樣,讓這副模樣變得丑陋不堪吸引了罪,好讓自己真正的模樣遠離那罪。”
——《神言·神啟時代》
“麥子枯萎,果實長滿蛀蟲,牛羊成群死亡,次子見識到了苦難,便恐懼起父親的牧鞭。”
“恐慌的人藏不住罪惡,原本藏住的丑陋模樣躍了出來,再也遮掩不住。”
“次子啊,我有辦法。原本縮在黑暗中的魔靈從影子中冒出,伏在次子耳邊說道。”
“在那最繁華之處,有著一灣湖水,那蕩漾的湖水將照見你真實的模樣,丑陋便會遮掩。”
——《神言·神啟時代》
“等到三子成年之時,牧羊人便將三個兒子招來了面前。”
“牧羊人將僅剩的羊群分為三份,讓三個兒子分別帶出去,在日落之時回來。”
“誰帶回來的羊越多,牧羊人的牧鞭便是由誰來繼承。”
“長子年歲最大,知道哪里有著最為肥美的嫩草,帶著羊群前往了北方。”
“次子用湖水掩蓋了自己的面目,站在羊群中,監管著羊群的動向,并沒有離家太遠。”
“三子最為年輕,帶著羊群翻山越嶺尋找草地和水源。”
“傍晚時,長子的羊群留戀肥美的嫩草,大多不肯回家。”
“次子的羊群,忍耐不住饑餓,到處亂跑,大多和他走散。”
“三子則是帶著吃飽食物,滿是疲憊的羊群回來休息。”
“次子上前阻止,搶奪三子的羊。”
“趕來的長子,趁次子打暈三子時,用剔骨刀劃傷了次子的背。”
“紫色的血滴落在雜草上,次子暴露了自己丑陋的面目。”
——《神言·神啟時代》
“三子執掌牧鞭后,牧羊人去往了天上。”
“從此白羊交由三子掌管。”
“見牧羊人離去,籬笆之外窺視著羊群的惡狼多了起來。”
“于是三子剪下了白羊的羊毛,去往了繁榮處。”
“一根羊毛便換取了一把利刃。”
“一把利刃便是一只惡狼的性命。”
——《神言·神啟時代》
“利刃刺穿了惡狼的肚子,內臟帶著惡臭流淌了一地。”
“惡狼卻并未死去,它向三子訴說著秘密。”
“在它的身上有著種子,在夜晚種下種子,便能來到天空。”
“三子并未理會,將惡狼掩埋。”
“白色藤蔓于夜晚從尸體腹中長出,升向了天空。”
“有羊順著藤蔓攀爬,白天和黑夜交換,太陽和月亮在左和右,仿佛伸手便能觸及。”
“卻在下一刻,藤蔓被三子砍伐,羊從高處跌落。”
“三子告誡羊,不可去往高處。”
——《神言·神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