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微微搖頭:“五百吧!”
“你這砍價太狠了,這怎么說,也是上百年的古董,五百是不可能的。這樣,一千五百,最便宜的了。”
兩人開始討價還價,都是老油條,互砍了差不多三分鐘,終于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八百五十元。
楚河知道,老方這算是撿大漏了。
那是一個靈芝如意,個頭比較大。
“如意“,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多呈S形,類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狀。
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為主流;唐代發展為柄身扁平,頂端彎折處演變為頸部,柄首為三瓣卷云式造型。
明清兩代,如意發展到鼎盛時期,因其珍貴的材質和精巧的工藝而廣為流行,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更被賦予了吉祥驅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貴重禮品。
所以,從風格上看,眼前的這個竹如意,應該是明清之后的物件。
而從刀工上看,楚河認為是明朝的。
隨著近幾年,國內各級市場的興盛,尤其是拍賣業瓷雜器物的火熱,如意的成交價格不斷攀升,刺激了人們投資收藏如意的積極性。但市面所見如意以清代最多,明代制品已不多見。
因此,老方得到的這個竹如意,相當珍貴,二十萬以上,肯定沒問題。
要知道,竹雕品不易保存,清朝以前的都極為少見,物以稀為貴,自然也就不會便宜,所以老方這算是撿大漏了。
“恭喜!”楚河笑道。
老方聽到楚河的恭喜,更加肯定,自己撿到寶,畢竟楚河都認同了,所以特別高興。
“謝謝!”他覺得,楚河發現這件竹如意是個寶物,肯定是沒難度的。但是,人家沒有和他爭奪,這就必須說聲謝謝了。
周老頭一看這情形,立即感覺自己吃虧了。
不過,都已經交易完畢,現在已經沒什么好說的,只能是心里懊悔,毫無辦法!
“兩位,還看上什么嗎?小陶也應該知道,我這經常出寶物的,剛才這件竹如意,你們也是看到的。”周老頭只好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件物品上面,看能不能從這兩個人身上賺回一點錢。
楚河指著攤上的一件東西:“這件三彩陶器呢?什么價?”
其實,剛才老方他們討價還價的時候,楚河就明白,那件竹如意和自己無緣,于是那時候就開始留意攤上的其他物品。
沒想到,還真讓他找到一樣寶物,是一件三彩陶器。
“哦?這件遼三彩嗎?好眼光,這不得了,唐三彩知道吧?這算是唐三彩的藝術延續……”周老頭開始吹牛。
他也還算有點自知之明,沒有直接說是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