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誰又能說的準呢?”張璐聳聳肩:“太陽的謎團太多了,我們現在連它究竟是固態的、還是氣態的都沒搞清楚,所以只能說:一切都是猜測,一切都有可能。”
李翰文:“難道它不是氣態的嗎?”
最初人們認為它是固態的,但后來隨著“太陽核聚變假說”被提出后,人們又覺得在1500萬攝氏度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存在固態的,所以就認為它應該是氣態的。
近代,通過觀測太陽的兩極發現,其轉速與赤道不一致,由此驗證了它是氣態的說法。
不過,后來人們又發現,太陽內部再往深處一點,無論是兩極還是赤道,轉速都是一樣的。
那么問題就出現了,怎么會這樣呢?
張璐說:“于是科學家就猜測,在其氣態的外表之下可能存在著一個固態的核心。”
“那這不就與“核聚變假說”產生矛盾了嗎?”李翰文說。
“是的。”張璐點點頭:“除了這個現象以外,其實還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核聚變假說”可能是錯的。”
“首先,就是它的穩定核聚變時間,也就是它的壽命。至今,太陽至少已經持續并穩定“燃燒”了50億年。但到目前為止,人類尚未找到一種可控核聚變的方式能使其穩定這么久。”
“當然,這可能源于我們的無知。現在我們可以使核聚變穩定維持一段時間,但絕對無法讓它維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年,那么太陽是怎么做到的?”
李翰文:“因為它大呀~”
張璐:“這只是原因之一,并不能解釋它為什么能持續上百億年。而且,無論是“大煤球”還是“核聚變”在燃燒過程中它都應該有所消耗,在沒有“燃料”補充的情況下,它應該越燒越小,但為什么太陽反而越燒越大呢?這就又回到“燃料補充”的問題上了,到底是什么在為它補充燃料?”
“確實很奇怪~”李翰文點點頭。
張璐:“此次,太陽的存在看似很平常,但實際上它是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自然界中一切與熱現象有關的宏觀過程都是不可逆的。”
“從微觀上看,在熱傳導過程中,自然過程總是使粒子運動向無序的方向進行。溫度越高的物體分子動能越大,反之,溫度越低的物體分子動能就越小。”
“因此,溫度從低到高,我們看到微觀粒子動能加大,其空間膨脹,從固態到液態再到氣態,粒子之間的距離不斷加大,不斷趨向于分離和分裂。這個趨向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在高溫下粒子只有越分離越遠,而沒有聚合。”
“就像炸彈爆炸,一瞬間的溫度升高,使所有粒子彼此分離并釋放出能量向外擴散,期間粒子是無序的,而在0.01秒內不會產生聚合。”
“所以,在太陽如此高溫下,反應由4個氫核聚變為1個氦核,不僅查無實據,也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