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點點頭:“確實是這樣,但這里我需要再給你科普一下:其實,包括地球在內和其他星球上的熱量并不是直接來自于太陽,而是間接來自于太陽產生的熱輻射。”
“該輻射波與大氣或地面相撞摩擦后產生大量的熱能,而熱能的大小和輻射波接觸到的物體的質量有關,吃量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大,相反、質量越小產生的熱量就越小。”
“包裹著地球的大氣層,越靠近地面密度越大,越遠離地面空氣越稀薄。所以才會出現距離地面越近的地方熱量越高,而距離地面越遠的地方溫度就越低。”
“原來是這樣啊~”李翰文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張璐:“還有就是太陽風,和太陽磁場的疑點。”
“首先,人們觀測從日冕發射出來的太陽風是越往外越快的,也就是說,其正電子或質子是呈加速趨勢向外擴散的。這就與核聚變說相矛盾了,因為核聚變的輻射應該是越遠離太陽速度越慢的。”
“其次,人們觀測到太陽上的磁場非常詭異,之所以說它“詭異”不僅因為在太陽表面存在大量且不穩定的磁場,而且這些磁場還在不斷地變化。”
“按理說,如果太陽是氣態的,那么由于磁場的不均勻且數量眾多,將直接導致它不可能是一個規則的球體。但事實卻是,我們怎么看它都是一個規則的球體。”
李翰文:“那如果它是固態的呢?”
張璐:“那它的磁場就不會發生變化,事實是它上面大量的磁場總是在不斷地變換位置。”
李翰文皺了皺眉:“這就太奇怪了,既不是氣態也不是固態,難道還能是液態?”
張璐:“相比之下“等離子宇宙論”就能很好的解釋這一切,因為等離子宇宙論認為;太陽既不是氣態也不是固態,更不是液態,而是——等離子態。”
李翰文:“等離子態是什么鬼?”
“就類似閃電。”張璐說:“該理論認為,宇宙空間中流動著一種叫做“伯克蘭電流”的東西,這種電流在真空的宇宙空間中不均勻且非常微弱的分布著。但當它們遇到星體的時候就會突然增強,集中在星體上產生很強的電壓。”
“太陽帶正電、伯克蘭電流帶負電,所以正負電之間就產生了強大的電壓。由于大氣是不導電的,所以正負電之間隔著太陽的大氣產生了強烈的電弧。”
“所以,我們用肉眼看到太陽上那些發光的東西其實不是火,而是電弧。并且、電弧這個東西根本就不需要太陽有很高的溫度,這就解釋太陽溫度的問題。”
李翰文點點頭:“有道理~”
張璐:“之前說過,這種伯克蘭電流在宇宙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太陽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有時候會顯得比較亮,而有時候則顯得比較暗。”
“因為太陽本身在圍繞著銀河系旋轉,而銀河系自身也在圍繞著更大的星系旋轉。所以,當太陽運動到電流比較多的地方,產生的電壓就會更強,從而通過太陽大氣層產生的電弧就會更多、更強烈,太陽看上去就會越亮,反之則會越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