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國際電影節創辦于1996年,其最早舉辦的目的是促進南朝鮮電影工業的發展,致力于挖掘新人新作,為亞洲電影走向世界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在四屆影展之后,釜山國際電影節迅速發展壯大,在亞洲范圍之內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吸引了不少電影人的目光與關注。
電影節設“亞洲電影之窗”、“新浪潮”、“南朝鮮電影全景”、“世界電影”、“廣角鏡”、“開放電影”、“特別企劃項目”等7個板塊。
除了“亞洲電影之窗“以及“新浪潮”單元,電影節基本屬于非競賽模式。
最受矚目的是主競賽單元的新浪潮獎,除此之外還設有功勞獎、工會獎、影迷獎、國際電影評論家協會獎、亞洲電影振興機構獎、KNN觀眾獎等。
《彗星來的那一夜》就是入圍了“新浪潮獎”!
其實相比較起來,陳昊更重視金馬獎。
雖然金馬獎不是獲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認可的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但其歷史悠久,對全亞洲,尤其是內地的影響力絕對是要超過年輕的釜山國際電影節的。
現在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不說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相比,就是與滬海國際電影節相比也要遜色不少。
當然,本身金馬獎和釜山國際電影節的定位有些不同,一般國際電影節除了競賽頒獎之外,還有促進各電影地交流以及電影交易市場的角色。
考慮到陳昊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電影能夠在內地上映,所以拿金馬獎更加有利。
不過獎項誰也不會嫌少,而且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如果拿了釜山國際電影節的獎項的話,也算鍍了層金。
陳昊高興于入圍了釜山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但電話依然沒有響起,就連媒體也都沒有報道他,不由的有些煩躁。
其實這是陳昊冤枉媒體了,作為華夏三金之一,而且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金,金馬獎入圍名單一出,內地媒體就爭相報道了。
除了幾大熱門之外,大家也注意到了拿下兩個提名的《彗星》,因為這部電影來自內地。
只是昊天工作室和陳昊這兩個名字太過陌生,根本沒有人聽說過。
現在信息傳遞也不像后世那么發達,即便媒體用心找了,估計短時間內也找不出來。
同時,國內媒體也報道了本屆的釜山國際電影節。
上一屆,有55個國家的207部電影參展,3000多嘉賓云集,更是吸引了20多萬的南朝鮮觀眾參與了投票,所以本屆也頗受關注。
當然,內地媒體報道國外新聞第一關注點還是看有沒有華夏元素。
很快,媒體就發現了,國師的《幸福時光》將在釜山國際電影節上放映,更讓內地媒體驚喜的是,居然有一部來自內地的華語電影入圍了“新浪潮”!
當然這并不是第一部入圍新浪潮的內地華語電影,早在第一屆,華夏第六代導演之一的章明就憑借《巫山**》直接拿下了新浪潮獎。
章明還是帝影導演系的教授之一,是陳昊的老師。
之后還有第三屆時,賈樟可憑借《小武》同樣拿下了最高獎。
不過當內地媒體發現這部入圍的華語電影翻譯過來叫做《彗星》的時候,都是一愣,因為這個名字有些熟悉。
隨即想到了金馬獎提名的那部同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