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放映結束之后,天色也不早了,陳昊一行人便回了酒店。
來到自己房間前的陳昊,笑看著高媛媛問道,“漫漫長夜,要不要找人談談人生?”
高媛媛臉色微紅,白了陳昊一眼道,“坐了一天的飛機,還不好好休息!”
陳昊聞言做了個健美的姿勢,“美女,你可能不太了解我強壯的身體,我可是……”
“不聽不聽!”高媛媛卻是直接捂著耳朵跑進了自己的房間,根本不給陳昊逞口舌之利的機會。
陳昊見狀只能笑著搖了搖頭進了自己的房間休息。
第二天,陳昊在吃早餐的時候,特地找了幾份報紙,想要看看歐洲媒體對于《月球》的評價。
戛納國際電影節作為歐洲三大之一,舉辦期間自然是歐洲娛樂媒體關注的焦點,歐洲很多國家都派駐記者在這里,對于電影自然也各有評價。
“一場無解的孤獨
克隆人嚴謹的科幻邏輯令孤獨這兩字在電影《月球》中是如此的刻骨銘心,看這部電影需要較強的耐心和不怕糾結的思考。
它將我再次帶回那個古老的話題,人的自我意識到底是如何運行?
如果意識真的可以像身體那樣隨意克隆,又要怎么樣才能保持住清醒的頭腦?明確到底自己是什么?
燒腦的懸疑亦然成為了此作宣泄情感的節點,而作為此作近乎唯一的演員,電影在徐的獨角戲的演繹下,一場無解的孤獨,用人文倫理營造了絕佳的懸疑觀感。”
---法國《電影手冊》
“無記憶最孤獨
真是一部很傷感很傷感的影片。
真是一部很孤獨很孤獨的影片。
真是一部很美好很美好的影片。
科幻片都拍得如此優雅。
電影結束的時候,默默看著字幕,想著留在月球上的那個徐,回到地球上的那個徐,從頭開始回憶徐的一點一滴,猶如汪洋一般將自己吞噬,終無法發出一聲。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記憶都是假的,無論是美好的,還是痛苦的,原來自己只是復制了真正的那個自己的記憶的克隆人,那會怎樣?
痛苦的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記憶,只有在月球上同機器人羅伯特一起住的這三年。原來所有所擁有的一切和掛念的一起都是假的。
他坐在探測車上,看著車外的地球,那個藍色的星球好遙遠,好冷漠。
原來那里從來都不是自己的家。
去地球的徐看著月球慢慢遠去,我突然眼淚就止不住了。
我最懷念的還是留下的那個徐和機器人羅伯特,那個屁股上被貼上了“踢我”的羅伯特。
他陪伴了無數個徐,他知道所有徐的一切,他總說“我只是想幫助你!”,他說自己不能幫助他們工作以外的事情,卻幫助了徐離開。
他的聲音不帶任何感情,卻是星球上所有徐的一切真實的回憶和溫馨。
寫這篇文的時候,腦子里全是徐和羅伯特的孤獨,淚流滿面地止不住。
我才慢慢知道,這影片到底有多讓人難以忘記!”
---英國《視與聽》
……
《電影手冊》和《視與聽》都是歐洲乃至國際知名的電影雜志,其影響力在歐洲可謂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