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瑪特聞言雖然還是有些疑慮,但既然老板都這樣說了,也只能點頭答應。
“事情宜早不宜遲,希望在我回國之前就能有初步的消息。”陳昊說道。
“那您什么時候回華夏?”斯瑪特問道。
“下周一,我就要回國內了。”陳昊說道。
斯瑪特聞言點了點頭,“我現在就去辦!”
送走了斯瑪特之后,陳昊轉身看向了窗外,能夠清晰的看到獅門影業的標志。
前世陳昊就成為了獅門影業的大股東,這一次要不要再來一遍呢?
……
北美圣誕檔進行的如火如荼,各大電影廝殺的十分激烈。
而《第九區》也進入了上映的第二周,關于影片的影評也逐漸多了起來。
“導演采用偽紀錄片+新聞訪談風格拍攝,增強了帶入感。大部分觀眾在影片伊始就會被外星大蝦的外貌惡心到,但隨著劇情進展卻逐漸生發出同情和憐憫感。
在動作科幻的外殼下展現人性和探討社會問題(種族隔離、少數族裔與主要人口的隔閡),很有想法,拍的也很有深度!”
---《芝加哥論壇報》
“得益于本片偽紀實的拍攝方式,使整部電影呈現出一種硬新聞般的真實感,使觀眾從一開始就被帶入既定的事實面前:一輛滿載外星人的飛船飛到了地球第九區的難民營,怎么辦?
結果是外星人被當做動物隔離了起來,并且受到人類的剝削和歧視!
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會有反抗,外星人也不例外,當他們運用超越地球人智慧的腦袋開始急中生智的時候,男主的誤打誤撞不幸被感染。
這一幕相對惡心,是因為我們見識到完好的皮膚下長出堅硬的甲殼。
更惡心的是,我們發現人類開始對外星人各種解剖各種虐,各種試驗各種殺害,所以,比起丑惡甲殼的,更惡心的是人。
他們企圖抓到男主作為地球人和外星人的結合體開始研究,男主,一個地球人,竟然跑到外星人這里才覺得安全,這是多么大的諷刺。
這一幕的發生,像極了卡夫卡的《變形計》
也許導演此刻要表達的,正是如此,男主從人類開始長出厚厚的甲殼,變成外星人,學會了使用外星武器,而沒有變成甲殼蟲的,會在9年之后,也就是2012年世界末日來臨時消亡。
男主協助外星人出逃的時候,相信大部分的觀眾已經站到了外星人的一邊,是不是站錯了隊?
或者我們從開始就站錯了隊!
這無疑是對種族歧視最大的戲劇化呈現,而其中的偽善,人心的險惡顯露無疑。影片中的外星人顯然是惡心的,但更惡心的是人心!
導演用了披著外星人外衣的故事,講的卻都是人性。
導演建構了如此龐大的外星人,卻解構了人,這正是本片的價值所在。
2003年末,陳的這部《第九區》讓整個好萊塢感到羞恥!
陳,和這部電影杰作,都值得兩個大拇指!”
---羅杰艾伯特(影評人)
“事實證明,科幻片不必明星云集,不必超多預算,不必視覺吸引,不必是徹底的娛樂。
《第九區》是一部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科幻電影,從一開始就吸引著你,讓觀眾欲罷不能,直到影片結束那一刻。
它是一部思想超前的電影,也是一闕關于生命的寓言。
《第九區》,必將是2003年最佳科幻電影之一!”
---《紐約時報》
……
媒體和影評人對于《第九區》絕對可以說是推崇備至!
科幻的外衣下,訴說的卻是種族歧視,而觀眾最后卻站在了外表惡心的外星人的一邊,足見影片對于人性丑惡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