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2004昊天制作快樂女聲”的新聞之后,陳昊又花費了一些時間暫時處理完了所有的文件。
然后,便投入了到了《無姓之人》的后期剪輯之中。
在剪輯之前,陳昊自然是又回顧了一下原版的《無姓之人》,看完之后陳昊有些皺眉。
原版的《無姓之人》長達兩個半小時,其中還穿插了不少科學概念的解釋,更像是導演的自說自話,加上剪輯的問題,對于觀眾可能不太友好。
原版的《無姓之人》更像是導演的自嗨,簡單點講類似于“導演版”,這種版本完全是在追求導演的自我闡述,表達了導演想要訴說的一切。
如果是遇到好萊塢巨頭,估計很可能會被剪了,因為影片的哲學意味更濃,更像是哲學片、文藝片。
與之相應的自然就是娛樂性減少了,票房恐怕會不太理想。
而且這部影片的世界觀的確有些復雜,涉及到了蝴蝶效應、弦、平行宇宙、熵等等,加上回憶、倒敘,所以觀眾看起來可能有些費力。
尤其是對于現在內地的觀眾而言,還沒有經歷過信息大爆炸時代,也還沒有被這方面的好萊塢大片多次洗禮過,所以可能有些理解不能。
太過復雜了,很可能會像《信條》一樣,觀眾看完之后都覺得自己可能是個傻子。
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對影片都沒有了興趣,不再買賬,即便你是世界級的電影大神。
這其實也和導演講故事的能力有關,《盜夢空間》其實大家第一次看的時候估計也都沒有完全看懂,但卻并不影響大家對其的喜愛和追捧。
這就是導演擁有高超的講故事的能力,同時娛樂性足夠,讓大家體會到了看電影最直觀的視覺體驗。
同時如果再稍微有些燒腦,讓你不明覺厲,或者就對了燒腦片愛好者的口味,那口碑和票房自然都會爆炸。
所以,原版的《無姓之人》的確是一部時空坍縮的經典之作,哲學性和文藝性更濃,還入圍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拿獎無數。
但是其票房表現就要差了很多。
現在擺在陳昊面前的就是三條路,按照原版剪輯一遍,那么在獎杯方面可能大有收獲,但是票房估計有些懸。
要么就重新剪輯,打破電影原版的故事節奏,來個《無姓之人2.0》版本。
當然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剪輯兩個版本,也就是一個所謂的“導演版”,一個“公映版”!
“導演版”可以去除一些娛樂性鏡頭,將之表現的更加文藝、哲學,用來參加電影節去競爭獎杯。
“公映版”則可以刪除一定的科學概念,突出愛情、特效,一個是人類永遠無法避免的主題,一個是最直觀的視覺享受。
兩者比例的增加,觀眾看起來不會太過吃力,能夠感受到看電影的樂趣,票房自然會更好一些。
畢竟文藝性和商業性想要完美結合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雖然也有不少,但畢竟是少數,很多世界級大導都不敢說每一部電影都能做到。
所以,陳昊覺得還是選擇第三種最好,剪輯兩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