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華夏電影產業創造了多個數據新高。
國產電影故事片產量達260部,年增長幅度22.6%,年度票房收入達到22.64億元人民幣,年增長35%。
熒幕數由2004年的2396塊增加到2668塊,環比增長觀影人次由2004年的5600萬,增長到7600萬,環比增長此外,2005年的總票房22.64億中,國產電影票房13.44億,進口電影9.18億,國產電影票房占比華影完成了年度任務。
2005年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中,華語電影占據了6席,英語電影則有4部。
華語電影包攬了年度前三,《火星救援》票房2.16億,《無極》票房1.81億,但排名第三的《神話》票房9700萬,可惜沒能過億。
而票房5000萬的《情癲大圣》守住了前十的末席。
除了票房之外,在獎項方面,國產電影也頗有建樹。
顧長味的《孔雀》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銀熊獎,評委會大獎。
王曉帥的《青紅》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獎。
陳昊的《火星救援》獲得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的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2005年華夏電影取得的這些成績,顯然是幾年來種種產業化改革措施的一種自然的累積效應。
但是問題也有不少,尤其是國產電影的競爭力亟待加強。
南朝鮮2005年生產電影70部,票房卻相當于130億人民幣,對比國內的260部,票房22.64億,差距十分懸殊。
對于華夏電影來說,最為緊要的是在產量、規模適度增長的基礎上,提升國產電影在觀眾心目中的信譽度、美譽度,提高電影產品的生存能力、贏利能力,與外國產品的競爭能力。
不過專家們分析2006年電影行業的各項數據還會增長,并且會持續多年。
事實好像也的確如此,因為現在才只是2006年的2月,但內地電影市場已經誕生了第一部過億票房的電影,彼得杰克遜的《金剛》票房堪堪過億了。
與此同時,李連捷主演的《霍元甲》作為春節檔,也是內地第一季度唯一的一部國產大片,接過了《金剛》的交接棒,開始橫掃內地電影市場。
目前《霍元甲》剛剛上映了兩周,累計票房已經達到了6800萬人民幣,按照這個趨勢應該能夠成為今年內地第2部票房過億的影片。
而除了《金剛》和《霍元甲》之外,2006年還有國師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馮大炮的《夜宴》,以及陳昊的《我是傳奇》。
按照新世紀這5年來年度票房排行榜來看,這三部電影將成為2006年年度票房冠軍的種子選手。
尤其是國師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投資3.6億人民幣,又是奧運會之前的最后一部影片,最具年度冠軍相。
此外,陳昊的《我是傳奇》投資1.2億人民幣,劉德化主演,又是末世科幻題材,同樣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而馮大炮投資1.65億人民幣,轉型之作的古裝大戲《夜宴》,同樣是年冠的有利爭奪者。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四大導演,除了陳開歌之外,2006年均有電影上映,這讓2006年的年冠爭奪比2005年更具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