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光鮮影業一度是張昭的“高光時刻”,在張昭式的高速路上第一個被移植過來的“發行”模式迅速大放異彩。
“地網發行”創造了業內矚目的“光鮮速度”,也加速了華夏電影類型片的商業化道路。
只是后來他被踢出了光鮮,然后他結識了與自己有相似“宏大敘事”習慣的賈樂停。
賈樂停用更加高維的“生態化反”、“互聯網改造電影”的思想流量將張昭招攬,并給予了他極大的權利和自由。
只可惜賈樂停PPT做的很好,但是卻忽略了戰術層面,然后將樂士帶入了旋渦,樂士影業也被拖了后腿,導致張昭再次離開。
這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
思維和能力都有,但是卻一直錯付。
“我想要讓光鮮影業獨立上市。”張昭道,“但是光鮮傳媒的股東卻非要讓光鮮影業并入光鮮傳媒一起上市,我不甘心啊!”
陳昊聞言點了點頭,關于張昭離開光鮮這個問題,前世也多有猜測。
王常田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發表過意見,外界不得而知,倒是離職后的張昭有過幾次公開回應。
雖然每次說得細節不盡相同,但是主題意思基本上一致,即張昭是一個憂患意識非常強的人。
在2010年左右,他已經隱約感受到互聯網對影視產業的沖擊,因此不愿意錯過這一波潮流,而選擇再次出發,創立具有互聯網屬性的樂士影業。
話雖如此,但是外界始終認為張昭離職光鮮根源在于自己創立的光鮮影業無法獨立上市,必須依附在以電視節目制作為主要業務的光鮮傳媒內,張昭是失望之下做出的決定。
關于這個論斷,大家認為有部分道理,但是不全是,在光鮮IPO的招股書里其實能夠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或許可以從個人利益的角度為這一事件下注腳。
根據光鮮影業2011年6月份發布的招股書顯示,作為公司的發起人之一和光鮮影業的重臣,張昭在光鮮傳媒持股僅僅為0.24%。
持股比例遠遠低于李曉萍、李德來、王長田妹妹王牮等人,更是在排名前十大自然人股東之外。
這樣的待遇顯然與賈樂停給予他的不同。
根據2016年樂士影業披露的重組報告,張昭當時直接持有樂士影業3.8291%的股份。
按照1成現金+9成股份對價計算,并購完成之后張昭除了拿到3752.52萬元的現金,還拿到上市公司樂士網0.36%的股份。
如果這些股份比例不夠直觀,換算成對應的市值更加容易理解。
以樂士影業注入樂士網那個時間點來算,張昭手中樂士影業的總價格約為3.75億元,而當時的光鮮市值不過300億元,股份折算也不過7200萬元。
這一對比,更能體會張昭的悲情。
前一個老板王常田是業內出了名的精打細算型領導人,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對員工要求也極為苛刻,光鮮的工資是業內出了名的低。
擁有電視領域“黃埔軍校”美譽的背后理解是,大部分人都會鍛煉幾年選擇離職,去他處開枝散葉。
而后一個老板賈樂停卻是出了名的大方,花錢大手大腳,卻盲目擴張而不注意戰術層面,最終導致樂士系的分崩離析。
陳昊看著張昭道,“張總,我對你可是求賢若渴,以前是沒機會,您總是拒絕,現在要離開光鮮了,來昊天如何?
昊天的平臺比光鮮更大,已經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生態產業鏈,而且我們一直在嘗試互聯網+電影的產業模式,這點你來了之后就能了解。
毫無疑問,昊天是一個能夠展現您個人才華和抱負的平臺,至于個人待遇,我可以給您期權獎勵,至少比王總厚道的多。”
張昭聞言笑了笑,這樣的話他已經聽過無數次了,每次聚在一起,陳昊都會當面挖墻腳、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