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可知海乃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道理?”張浩反問一句。
“海納百川……”蔡邕若有所思的念叨著。
“大海因為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才有了寬廣的度量;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若是將各個邊族全都融入到我漢民之中,從此不再分漢族與異族,這樣不但強大了我們大漢民族,更是免去了邊族作亂的問題。”
“就像大海容納了成千上萬的河流一樣,您能在大海之中分出這一滴水來自哪條河流嗎?”
“到那時根本分不出來誰是邊族之人,只有漢民,還有誰作亂呢,就算有朝代的更替,但這天下,還是我們融合之后的民族的。”
“民族融合?”張浩的一番話,對蔡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仿佛是為他打開了一扇大門。
“對,融合,就像當年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的融合一樣,您現在能確定自己是炎帝后裔還是黃帝后裔嗎?”張浩看著蔡邕問道?
“炎帝和黃帝?”蔡邕現在已經感覺自己的腦子有些不夠用了。
“如果我說大漢周圍這些邊族和我們一脈相承,同樣也是炎黃子孫,先生怎么看?”張浩又是一個重磅**扔了出來,炸的蔡邕迷迷糊糊的。
“子瀚此話怎講?”
“先生可知,《國語·周語》中說: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
“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
“也就是說,鯀、禹與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與各姜姓國,皆黃、炎之后也。”
“不僅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圣賢明君是炎黃子孫,而且秦、晉、衛、宋、陳、鄭、韓、趙、魏、楚、吳、越等諸侯們也是炎黃之后”
“甚至連匈奴、閩越、羌胡之類的蠻夷也全是炎黃后裔,只不過和我們不是一個分支,分散在各地而已。”
“雖然我們漢族是炎黃文明的最強大的繼承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周邊各族和我們有著同一個共祖,我們同是炎黃子孫。”
張浩滔滔不絕的說著,不僅蔡邕和蔡文姬聽傻了,就連童飛趙云也是一臉的迷茫,包括張文,他都不知道自己竟和這些漢人有著同樣的共祖。
“子瀚,你說的這些真的可以實現嗎?那些邊族真的能融合到我們漢民族之中嗎?”震驚過后,蔡邕一臉憧憬的問道。
“現在我也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成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張浩堅定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