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張浩已經掌控了整個遼東,做了一些調動,公孫度調回了襄平城,統領郡兵并監管離襄平最近的遼隊縣。
政務方面程昱回到襄平,出了大方向的把握還會對無慮、望平、遼隊的那些文學院學生做些指導,而無慮和望平方向的軍事則由波才坐鎮。
下面新昌、安市汶縣方向則是由張臣負責軍事方面的事情,政務方面則是以國淵國子尼為首。
再向下的平郭和沓氏,由卜己帶兵鎮守,郗慮為首總領政務,另外一邊的西安平和番汗由程遠志帶兵坐鎮,崔琰總領政務。
波才、張臣、卜己、程遠志各帶了兩千郡兵,還在當地繼續征募士兵,各將郡兵補充到了四千人,還在每個縣征募了兩千縣兵駐守。
而公孫度則以剩下的郡兵為基礎,將士兵人數補充到了五千人,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張浩剛來襄平時的那個守城士兵卑衍,經過連番大戰,憑著出色的表現成了公孫度的副手。
而張飛、趙云、太史慈的三支騎兵,并沒有再次擴軍,只是在軍中挑選了一些人,將在這次戰爭中損失的兵馬補充齊全了而已。
而經過那些文學院的學生和招賢館招募到的那些人的努力,在星火村佃農的幫助下,終于在春播之前將新式作物推廣了出去。
現在整個遼東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種上了新式作物,百姓們基本都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在耕種。
反正新作物稅率那么低,而且張浩還將所有耕地都分給了百姓去耕種,就算新式作物沒有收成,百姓們也不至于會挨餓。
而現在遼東那些有野心的大家族全部被清理干凈,剩下的那些家族只能屈尊在張浩的統治之下,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雖然比普通百姓富庶一些,卻也不敢再欺壓百姓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安撫,再加上百姓的生活確實比以前更好了,所有的百姓基本上也就都從心里接受了這位新太守,甚至有一部分百姓已經開始崇拜這位新太守了。
等到朝廷委派的新任各縣縣令等官員到任的時候,整個遼東都已經被死死的控制在了張浩的手里。
那些新任縣令等官員要么做個有名無實的官吏,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只要不觸犯張浩的法令,倒也生活的很是滋潤。
而有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則是徹底效忠了張浩,卻也憑借自己的能力得到或多或少的一些權力。
至于有些不長眼的,或者不服張浩管理的,雖然沒有丟掉性命,卻過上了猶如被軟禁一樣的日子。
現在的遼東各方面已經步入了正軌,正穩定的快速發展著,而暫時閑下來的張浩,則進入了工學院授課。
當然,張浩可不會什么工匠技藝,工學院分為了技藝科和創新科,技藝科就是各種工匠技術,現在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而張浩教授的是創新科,學生以馬鈞為首,加上在全郡篩選出了五十多名思想前衛善于創新的年輕人,組成了創新科的第一批學員。
而工學院的創新科,如今只有張浩一名老師,這些學生卻對成為太守大人的學生很是激動,而且太守大人教他們的東西就仿佛是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一樣。
原本這些人都是沒事喜歡鼓搗些小玩意的人,這在這個思想比較保守的年代,常常會被人說成是不務正業。
如今在工學院,他們學到了很多前所未知的東西,而且還是光明正大的研究這些,不會被人瞧不起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