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張飛、太史慈三人帶著軍隊去安營扎寨,童飛則陪同張浩一起來到營中最大的一個軍帳。
眾諸侯依次落座,最首位坐著袁紹、袁術兩兄弟,由此可見袁家四世三公的影響力是多么巨大的。
袁家兩兄弟下首便是曹操,雖然現在他還沒有什么名氣,但因為他是會盟的發起人,又有刺董的事跡,諸侯們還是很給他面子的。
而曹操與袁紹、袁術是從小玩到大的好友,此時的曹操相當于依附于袁紹的,基本上就是袁紹的一個代言人。
再下來是韓馥、孔伷、劉岱三位州刺史,雖然刺史官秩并不高,只有六百石,但是刺史卻是代表天子督察諸郡、宣達教令,甚至于可以直接彈劾太守。
此時的太守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自主權極大,同時可以自己辟用僚屬,組成小朝廷,權職極重。
但是漢家的制度,講究“以輕抑重”,說起來刺史正管太守,所以三位刺史在座次上先于各太守。
再之后就是張浩,張浩與其他人雖然同為太守,但是卻身兼度遼將軍,度遼將軍屬于常置將軍,地位自然更高一些。
再后面是王匡,王匡本是何進的大將軍府掾,當初密謀誅殺宦官時,被派回家鄉征兵,由于何進突然被殺,和袁紹混到了一起。
然后是陳留太守張邈,袁紹、袁術、曹操的朋友,少時以俠義聞名,接濟貧困,助人為樂,傾家蕩產,被稱為八廚之一,這里的八廚并非廚師,而是指以財救人的人。
后面是東郡太守喬瑁,是前太尉喬玄族子,這貨和袁術一個德行,兩人臭味相投,是袁術的支持者。
再之后是山陽太守袁遺,袁紹和袁術的堂哥,都是老袁家的人,不知道他是站在哪一邊的。
接下來是濟北相鮑信,原本受大將軍何進所征辟就任騎都尉,受命回鄉招募兵卒,歸途中到達成皋時何進已經死于政變,之后也是與袁紹廝混到一起了。
然后是廣陵太守張超,張邈的弟弟,跟著他哥一起來討董的,自然是跟他哥哥站隊。
而在最末位,則是劉備、孫堅和張楊,張楊現在沒有官職,只有一些之前奉何進的命令征召的一些士兵,地位自然不高。
至于劉備和孫堅,劉備此時只是個小縣令,要不是打著公孫瓚的旗號,怕是連進這個大帳的機會都沒有,不過他似乎和袁紹有些貓膩,兩人總是眉來眼去的。
孫堅此時只是依附于袁術的一股勢力,說他是袁術的手下吧,還有點自主權,說他算是一路諸侯吧,卻得聽袁術的,所以只能坐在末位。
如此一來,滿打滿算也才十七路諸侯,這還要算上張浩和只是聲援的孔融,以及只能算是半路諸侯劉備、孫堅、張楊三人。
至于張浩知道的十八路諸侯其他兩路,一個是徐州刺史陶謙,一個是西涼刺史馬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