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太子這就出閣讀書了?”
各地災患尚未平息,南京寶泉局還沒開始鑄錢,王淵就突然接到一項新的任務。
剛滿四歲的太子朱載堻,即將出閣讀書,王淵主講《尚書》。不但如此,皇帝還命令七歲半的王策、三歲半的王素,一起到文華殿做太子伴讀。
明代太子出閣讀書,一般在八歲到十五歲期間,具體讀書年齡全看皇帝的心意。
比如朱標,六歲出閣;又如朱祁鎮,兩歲出閣。
朱厚照的出閣年齡最標準,這是因為弘治皇帝恪守禮制,兒子年滿八歲即安排讀書事宜。
嘉靖皇帝就比較迷信,認為二龍不可相見,于是遲遲不立太子。他想了一個變通的辦法,送兒子出閣讀書,按太子的待遇來進行培養。從此之后,大明便有了皇子出閣讀書,即承認太子身份的潛規則。
萬歷想要廢長立幼,文官們就依靠這個規則,提議讓皇長子出閣讀書,從而變相的把太子給立了。但這么一耽擱,導致朱常洛十三歲才出閣,就學年齡非常非常晚。
朱常洛的兒子更慘,因為后宮之爭,導致朱由校十七歲出閣讀書。
明朝皇子讀書時間越來越晚,追根溯源應該讓嘉靖背鍋。正是嘉靖的迷信思想,把立太子和皇子出閣聯系在一起,導致太子人選未定的時候,皇帝和官員就不讓皇子正式讀書。
而只有出閣讀書的皇子,才會由大臣進行教育,出閣之前則由后妃和太監教育。
明朝中后期的一堆皇帝,大部分是后妃和太監教大的,大臣接手時早就錯過了最佳入學年齡。
朱厚照只有這么一個兒子,教育后代的心情非常急迫,于是四歲就讓太子出閣了,成為大明出閣年齡排第二的皇子。
十月八日。
王淵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前往文華殿。
從朱元璋晚期到正德年間,太子的讀書場所,都在文華殿的后殿。因此,閣臣當中的文華殿大學士,地位極其敏感,常常帶有托孤輔臣的味道,一般不會隨意給閣臣這個封號。
前兩年,朱厚照想讓王淵當文華殿大學士,剛說出口就把眾臣的心態給搞炸了。
什么是文華殿?
講得通俗一些,便是大明皇家圖書館,文華殿大學士的字面含義是皇家圖書館館長。
王淵帶著兩個兒子來到后殿,東班侍讀官依舊就座。
太子的侍讀官,即伴讀官員,分東班和西班。東班陪太子讀《四書》,西班陪太子讀經史,那是真的叫“陪太子讀書”。
王淵的兩個兒子,被招為太子伴讀,反而是皇帝在瞎搞,因為明朝根本沒有太子伴讀的存在。
“王侍郎!”
侍讀官東班首領崔銑,帶著眾侍讀官起身見禮。
王淵拱手回禮道:“崔侍讀!”
不管是主講官,還是侍讀官,都是朱厚照一手挑選的。
朱厚照知道自己很荒唐,給兒子找的老師,卻一個比一個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