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有內閣,首相一人,副相兩人,再往下就是各部尚書。
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置有議會,由商賈和士紳代表擔任,政府法案需經議會投票表決。
大明商賈帶去科技、資金、技術和機器,日本的工商業迅速發展。
后來,呂宋爆發內亂,三個王子瓜分國土。南洲(澳大利亞)、越州(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州(新西蘭)紛紛獨立。呂宋一下子變成六個國家,即:北呂宋、南呂宋、西呂宋、南洲共和國、越州共和國、大新王國。
東吁王國被王元珍擊敗,在痛失瀾滄(老撾)之后,突然選擇向南攻打柔佛,占領整個馬來半島。南洋水師建立的柔佛王國,只剩下蘇門答臘島。
日本趁機奪去呂宋、柔佛在非洲的殖民地,并且擴張自身在波斯、奧斯曼的貿易市場。
資本家每年生產那么多商品,國內市場無法吃完,只能尋找海外傾銷地。但整個東方都是商品生產地,歐洲、殷洲又人口太少,于是波斯和奧斯曼就被盯上。
這兩個龐然大物,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工業落后,簡直屬于天然目標,相繼淪為半殖民地。
在經過多次抗爭無果之后,波斯和奧斯曼開始思想東方化。
兩國皇室和上層社會,都以會說漢語為榮,以穿戴東方服飾為時尚,茶葉成為廣受追捧的高級飲料。甚至,心懷抱負的青年們,紛紛前往東方求學,回國之后倡導綠教改革,極端者甚至鬧著全面東方化,認為波斯、奧斯曼的文化風俗帶有劣根性。
至于歐洲,日耳曼尼亞占據巴西殖民地,又從西班牙手里奪取加勒比海域。英國在北殷州的殖民地,被發展起來的漢人同化,只剩法國在更北方(加拿大)成功殖民。
英國沒有海外殖民地,工商業根本沒法發展,因為原始積累就積累不起來。
西班牙徹底淪為農業國,葡萄牙繼續做二道販子。但是,由于王室的冷血盤剝,葡萄牙人口不斷下降,出海賺錢之后就不愿回國,許多都選擇歸化為天竺國民。
日耳曼尼亞和法國,率先爆發戰爭,而且兩國國王都是王驥的后代。
戰爭原因,無非爭奪歐洲市場而已。他們無法到海外傾銷,只能選擇在歐洲內卷,環地中海地區是主要的商品傾銷地。
雙方各自拉著小弟打仗,關鍵時候俄羅斯也卷進來,對著日耳曼尼亞瘋狂捅菊花。
三百年間,大小戰爭數十次,各自有勝有負,版圖幾乎沒什么變化,唯一的作用就是成功控制了人口數量。
天竺則很有意思,一旦出現嚴重的國內矛盾,立即轉嫁給不愿歸化的本地人。直至八十年前,全國已經找不到未歸化者,印度教在這個世界徹底消失,整個南亞次大陸都信仰佛教和道教。
九十年前,天竺和中國爆發戰爭,同樣是為了爭奪傾銷市場,也是為了轉嫁各自國內的經濟危機。
不過這場戰爭非常神奇,很少在彼此的國土打仗。
先是拉著一票小弟,瘋狂打海戰,接著又以東南亞為陸地戰場。中國和日本,對陣天竺和東吁,主要戰場在東吁和瀾滄(老撾)。南洋各國,也彼此站隊,互相之間爆發大規模海戰。
打到最后,沒有勝利者,雙方士兵損失慘重,國內經濟一塌糊涂。
反而是殷洲各國漁翁得利,趁機出售戰爭物資,著實狠狠的賺了一票。
亞洲強國們,在戰后舔舐傷口,奧斯曼和波斯趁機爆發起義。兩國皇帝皆被推翻,但國家反而陷入分裂,保守派和世俗派爭斗不斷。
戰后,北殷洲東西戰爭爆發。
西邊,是大明東洋水師建立的“大唐國”。馬匪建立的大金國,已經被大唐國滅掉,但由于落基山脈的阻擋,大唐國難以東進,國土面積比較狹窄。
東邊,是后期移民建立的“北殷共和國”,包括漢人、歐洲人、土著和少量黑人。
北殷洲東部的黑人,在漢人去那里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另一個時空,北美黑奴登陸,比五月花號還早一年。
北殷共和國,以漢人為主體,土著次之,歐洲人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