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趙祿還是文登,都心照不宣地選擇了死守!
有了趙祿和各級官員的配合,城內城外都設置了各種障礙和屏障,甚至城內也進行了各種改裝,到處都布下了陷阱,一旦敵人破城而入,就和他們進行巷戰!
兩位最高指揮官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城中百姓的情緒,這些百姓是沒得選擇,巫族一來,他們的命運必將及其悲催,現在兩位大人都和他們一起抗敵,眾人也都眾志成城,上下一心。
很多人,即使手中沒有武器,也拿著一個木棍,將一頭削尖作為武器,而更多的人則在全力趕制箭矢。不會制作的,就在一旁幫忙打打下手,所有人只有一個信念,打敗賊軍!
也確實如同上官晴雪所料,穆闊臺回到大營之后,和黎木樺一起商議大軍前進方向,都決定先全力南攻,以定州為落腳點,再圖左右兩邊各州之地。
穆闊臺和黎木樺分帶領大軍,分別從上郡的東西兩面向南進攻。這些人當中,一部分是巫族騎兵,另一部分是投降的將士。
這些投降過來的低級軍官,都被不同程度的升了官,所以在南征的過程中表現得格外積極,對待往日的同胞也格外地兇狠。
上郡外圍的那些縣城和小鎮,都幾乎是一座座空城,既無人員,也沒有糧食,所以,巫族大軍和投降大軍完全是長驅直入,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大軍來到上郡之外的一座縣城,這里三面河流,唯有朝南的一面是陸地,在他們來之前,河流上的橋梁船只全部被毀。
這條河流水深且急,河面最窄處也有二十多米寬,一時間擋住了大軍的去路。
穆闊臺提議繞過這座城,一路向南,遭到黎木樺的否決。
這座縣城在這里,明顯就是為了抵擋他們南下的,城中必然駐有不少軍隊,一旦大軍南攻,容易背腹受敵,是兵家大忌。
他決定,命令這些投降的南朝軍士就地搭建簡易橋梁,巫族騎兵就地宿營,攻下這座縣城再說。
數萬人建造橋梁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一夜工夫,三面河面上都搭建起了幾十座簡易橋梁,可供人馬在上面行走。
在這些人搭建橋梁的時候,城內的守軍不停地派軍出來,對他們進行攻擊,將他們搭建起來的橋梁進行破壞。
雙方在河岸兩邊,還一度進行過激烈的弓箭對射,奈何降軍人多,城中守軍漸漸不敵,只好又退回城內。
第二天,天剛亮,巫族仍然是命降軍做前鋒,架起云梯向城墻猛攻,后面的騎兵將士在后面督促。
只是這個三角形的地帶并不開闊,容納不下太多人,所以敵軍雖然人數眾多,卻一時無法發揮人數優勢,城內守軍倒也能夠從容應對。
第三天的時候,這群降軍將巨大的攻城錘運過了河,于是戰爭就進行得很激烈了。
守城的將士既要砍殺從云梯上來的敵人,還要防守住城門的進攻。
戰爭持續到第四天的時候,守城將士和城中百姓的防守就更加吃力了,各種武器尤其是箭矢的消耗,還有體力的消耗,讓他們的境況越來越艱難。
而且他們沒有援軍,上郡其余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了郡城。他們在這里抵抗的目的只有一個,遲滯敵人的進攻,讓郡城能夠進行更多的防守布置。
所以,這些人是知道自己必死的,沒有留下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