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華納會愿意給他一份大合同,雙方要合作就這么簡單。
雖然梁坤有錢,但片酬肯定是越高越好,華納越重視他越好。否則他提出一個關于DC電影拍攝順序的大計劃,一定沒有人愿意聽他的。
無論最終事情會不會向他期望的方向發展,他都要先做一個計劃讓華納公司的人知道。大片從立項到拍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期籌備一般都是以年計算的。
扎克-施耐德和華納合作的更早,這恰恰是梁坤的優勢所在。因為《守望者》的口碑和票房注定失敗,1.3億美元的投資,全球只有1.85億美元票房,華納賠慘了。
對梁坤而言,這是一個絕佳的時間點,華納想要開啟DC電影宇宙,開山之作怎么可能讓剛剛撲街的扎克做導演?用他打頭陣太冒險了。
要不是有這部《守望者》,哪怕華納的人決定先拍超人電影,用扎克的可能性也比用梁坤大。梁坤沒有執導過特效大片,讓他做導演同樣有風險,看起來風險更大。
現在梁坤負責拍攝《鋼鐵之軀》的幾率暴增,劇本還沒寫出來,他可以提前搞定劇本。DC電影重啟的第一部需要的是高票房,不是往電影里亂塞東西,玩深度,不難拍。
《守望者》就算深度也是吹的,口碑和票房都不行,就只能吹深度了。粉絲真的是尬吹,就好像扎克很有深度,不想要票房似得。
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劇情是按漫畫拍的,內容的深度和扎克有什么關系?
就連穿插在整個電影中的“黑貨船傳奇”,在漫畫原著中也是有的。漫畫中的出現方式是和現實一起交叉分鏡,往往在劇情上形成對比的同時構圖也形成對稱,不僅襯托情節烘托氣氛,還提升閱讀體驗。而扎克在電影里的運用只是為了還原原作,效果完全比不上漫畫。
一個商業片導演拍出來的電影票房不高,就是失敗!
華納的高層們和梁坤的一些想法相似,認為時間很重要,他們希望在2010年就上映一部超英大片。
平行世界《綠燈俠》2011年上映,是因為很多方面沒有協調好的緣故。華納想過重啟超人,因為很多人意見不和,一直下不了決心。于是《綠燈俠》和《超人歸來》一樣,前期的籌備很磨嘰,折騰到2010年3月電影才開拍。
華納的這幫負責人平時只要少開幾次會,多做點實事,DC宇宙的開篇之作2009年就可以開拍,2010年上映沒半點問題。
漫威那邊,2010年才剛上映《鋼鐵俠2》,其他英雄沒有登場,DC落后的不多。
如果諾蘭愿意把蝙蝠俠系列電影放入DC宇宙,2004年華納就可以為《正義聯盟》做鋪墊了。不拍《超人歸來》,他們能領先漫威好幾年。
只可惜,華納一招不慎,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