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想到徐州之戰被擊潰的宋江,而現在又被徐州世家、異人出賣,如何不敗。
縱使是韓信、白起,在己方之人處處掣肘的前提下,也只能飲恨。
“若是樂毅將軍從此為我效力,可為將軍,執掌十萬雄師!”
楚天拋出了橄欖枝。
他有一個擅長防守的步兵統帥周亞夫,如果可以招募到擅長進攻的步兵統帥樂毅,為他們各配十萬大軍,足以縱橫黃淮!
然而,樂毅拒絕了他的提議:“恕在下不能從命。”
這些名將當真是頑固。
楚天已經有四世三公、徐州牧的身份,還是無法立即收服樂毅。
“將軍才能出眾,這樣身死,未免不值。不妨暫且冷靜一段時間。”
楚天考慮到樂毅并沒有那么頑固的忠君意識,相信他是一個聰明人的話,應該會知道識時務者為俊杰。
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頻繁,有不少武將曾經為多個國家效力,樂毅在燕昭王死后,因新王不信任,便為趙國效力。同時為燕國、趙國臣子。
“令人好生招待樂毅將軍,好酒好菜,不可怠慢。”
楚天覬覦于樂毅的能力,不能將樂毅視為普通武將。在軟禁樂毅以后,一切都按照最好的規格,給予樂毅禮遇。
部分戰國時期的人才更加看重君主對自己才能的信任和重用程度。
“反對我的領主,全部殺掉,其余人等按照約定,既往不咎。”
盡管楚天為了勸降郯城,說好既往不咎,卻沒有放過最主要的領主。
至于領主的手下,他們能夠活命就感恩戴德,不敢指責楚天。
除了逃到彭城國和廣陵郡的領主以外,其余領主或死或逃,徐州聯軍再無之前的聲勢。
眾人凜然。
楚天率兵進城,招降郯城三萬降卒,為己所用。
作為新的徐州牧,楚天沒有為難徐州軍。當時各為其主,他們效忠于徐州牧陶謙,本就沒有過錯。現在他們認新的徐州牧為主,從此為楚天征戰。
“幸好當初聽從軍師所言,沒有繼續強攻郯城,否則不但自己損失慘重,三萬降卒至少沒了一萬。”
楚天從中得到甜頭。
如果可以迫使對方不戰而降,就沒有必要消耗兵力強攻。
房玄齡說道:“如非徐州之爭,敵人主力潰敗,也不能從容圍城。”
楚天來到縣衙,在無主的石碑上增添自己的名字,正式占領郯城。
再加上薛仁貴分兵平定各地,富庶的東海國落入楚天手中。又有東海國的糜家等人支持,楚天在東海國的根基逐漸穩固。
瑯琊國無疑是楚天最根本的據點,因為他便是在瑯琊國起家、積累,各座城鎮的民心很高。其次才是東海國,再次是受到徐州世家左右的下邳國。
房玄齡又提議:“夏城、郯城、下邳,分別為三個郡國的核心,必須要派遣心腹之人治理。”
打下這些地盤,楚天要考慮三個郡國的國相人選。
國相相當于一個郡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在亂世中有很大的兵權,以便隨時應對進犯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