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等笑完之后,李恪看著李戰道:“大哥...聽說登州造船廠,又出了一種新的攻擊型戰艦,能不能告訴弟弟,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了。”
“什么...?”李佑一愣道:“登州造船廠,又出新戰艦了...是什么新戰艦?”
李佑露出一雙驚喜的樣子看著李戰。
李戰則是有些玩味的看著李恪笑道:“可以呀...老四,你這消息夠靈通的,新戰艦一直都是秘密制作的,你能告訴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嘿...!”李恪笑著撓撓頭道:“大哥...您可別怪我,我是一次去修船的時候,無意發現的,后來就經常去看了,說真的,大哥...你可真的是天才,你到底是怎么想出這些的,我真的是太佩服了。1”
李戰被自己的弟弟吹捧了一下,跟著微微的笑道:“隨便想的...事實上我也不想去想,可是我們現在必須要搶占先機,有些東西,我還是要努努力的。”
李戰說這些的時候,腦海中其實浮現的確是幾千年之后,我們的國家被別的國家有戰艦轟開了大門的情景,因為這一幕的情景離李戰的時代實在是太近了,所以李戰沒有辦法不去想。
雖然李戰不想過多的改變歷史,可是李戰卻實在不忍自己的國家再被國外的鐵蹄所碾壓。
眾所周知,伴隨著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海上力量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遙遠東方的明帝國,自從鄭和七下西洋之后,四海平靜,漫長的海岸線上一片祥和。
沒有壓力也沒有需求,在北方蒙古人的邊防側重之下,海防自然而然被擱置一旁。
乃至于到嘉靖前期,明帝國海防破碎、武備糜爛,戰船十不存七、士兵大量逃亡。最終,嘉靖中期倭亂大規模爆發,明朝在如此情勢之下不得不重整海防。
但倭寇并非多么強大的海上勢力,他們類似于從海上入寇的游牧民族,主要目的是深入內陸劫掠財富,因此并不會選擇在海上跟明朝水師硬碰硬。
倭寇往往駕駛著輕便迅捷的中小船只,迅速突入近海登陸,然后四分五散各自劫掠。在沒有雷達的年代,這是很難在海面上進行有效攔截的。
比如,俞大猷就曾經駕駛大船因為速度不及倭寇小船以及吃水太深,只能無奈的看著倭寇從淺水區從容逃走。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為了能夠有效堵截已發現的倭寇船只,只能把大船改小,400料戰船改成200料,并一改再改為150料戰船、100料戰船,一避免發現了也追不上的窘狀。
因此,明軍在對付倭寇這種敵人的時候,一般以中小船只為主,大船也就局限于9~10丈長的福船和廣船類戰船,火器還是以傳統的火磚、火球、火箭、碗口炮等縱火類和臼炮類火器為主,再加上少量佛郎機和一門四五磅的艦首發熕炮,便足以對倭寇船只產生碾壓級別的優勢。
但這些火器也只能夠對付海上力量不強的倭寇和小股海盜罷了。
而且這種類似治安戰的模式,其實是對海上力量的發展有損害的。
就在歐美的艦船越造越大的時候,我們國家的艦船卻越來越小,后面更是隨著清軍入關,大規模海禁和閉關鎖國到來了。中式戰船的發展也就此嘎然而止。
而與此同時,英荷兩國則已經進入到了風帆戰列艦時代,雙方拉著戰列線,用裝備著數十門重型火炮的戰艦對轟...再然后,等到鴉片戰爭時,一艘歐洲人的戰列艦就已經可以吊打整個中國海軍了...!
清朝時候,中國水師的主力戰艦,叫做趕繒船...以70~108尺(約合次則以長50~70尺的沙船和雙篷艍船用于攻戰追擊,再次為長20~50尺米)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
其中大趕繒船船長36米多,寬7米左右,24個船艙,可載重1500石。每船配水手、船工30余人,水兵80人。中趕繒船長23米,寬6米,深2米,配水手、船工20多人,水兵60人。大、中趕繒船均是雙桅、雙舵、雙鐵錨。
而當時歐美的艦船...已經可以側翼安裝五十門的火炮,你說兩者之間還有什么相抗衡的優勢了?
李戰不想這樣的是再發生,所以李戰準備發展自己的海軍,和以往不一樣,大明的時候,鄭和有一個很強大的海軍。
一般讀者都知道,鄭和“七下西洋”為當時世界航海的一大壯舉,比西方哥倫布航海要早87年,至今仍是一項世界紀錄。鄭和所率船隊比今美國航母戰斗群還龐大,有一次所率的大船便達62艘,船隊人員總編制為27800人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其全員編制在6000人左右,僅為鄭和船隊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