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燈火輝煌,最熱鬧的還是唐人街,但有一家飯店卻在生意最紅火的時間點閉門謝客,暫停營業。
該店名為風波樓,挺有意境,不明就里的人,多半以為這是一家很雅致的中餐館,實際上,這里是大圈總部。
三樓大廳,非大圈仔不得入內,不像一樓二樓擺滿桌椅,是吃飯的地,這里更像《水滸傳》里的聚義廳。
正面墻壁上,掛著牌匾,上面寫有四個鎏金大字。
肝膽相照。
牌匾下,供奉著代表忠義二字的關二爺雕像,起碼有半人高。
關二爺前擺放三把椅子,是三位當家人的位置,東西兩側各有八張椅子,代表著十六個堂口。
今晚,大圈的大佬們齊聚一堂,目的是為了一個三歲孩子的安危,多位堂主對此很是不滿。
“我還以為多大的事,原來是找孩子,媽的,當咱們是保姆還是奶娘?”
坐西側第五把交椅的漢子罵罵咧咧,他胳膊上紋著一條青龍,臉上有一道三公分長的刀疤,使他的樣貌看上去分外猙獰。
閆劉生。
大圈如今最能打的堂主。
大圈幫。
起源于港城,最初由內陸逃到香港的一些亡命徒組建。
當時,很多大陸人聽聞港城富得流油的謠言,都想去港城撈金,因此許多人偷渡到港城,但到了港城后,他們卻發現這里并不是想像中那樣,資本主義環境下競爭激烈,許多企業還不招收大陸人,很多人都是這樣被逼到生存絕境,于是只能靠“斗狠”謀生。
因當時從內地逃往港城的青年一般都是抱著輪胎或者游泳圈等工具漂浮過來,所以才得名“大圈仔”。
來到港城后,大圈仔發現在這里“警查”其實是一個擺設,必須要靠武力來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利。有一些武功底子的大圈仔就找個堂口投靠一下,暫時過渡。沒有武功底子的一般先去武館報名學習拳腳。大圈仔們很快發現,他們一些人的粵語口音不正宗,皮膚又黝黑,在港城很容易被當地人識別,所以融入社會的過程很難,即便是拜了堂口,也是在最底層摸爬滾打,生存依然是一個問題。
當時港城幫派林立,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大圈仔們要聯合起來占據一個地方,必須憑借“拳頭”殺出一片天地。這些新來的勢力,只能用“心狠手辣”來打斗。到處帶著一幫小弟去砸場子,火拼,先吃掉小的幫會,吃掉以后自己坐上這個地方的“老大”,去繼續收保護費。
由于從外地來,“大圈仔”群體比當地幫派更抱團,甚至他們一些人是退伍軍人,懂得訓練,一些內地來的“大圈仔”會被整編成“隊伍”進行專業格斗培訓。
所以,吃掉小幫派的大圈仔,逐步強大,面對大一點的幫派,他們憑借訓練有素,團結作戰,心狠手辣,也能在“火拼”中獲得勝利。
憑借一系列的血腥沖突,“大圈仔”很快名震港城大街小巷,讓人聞風喪膽,最后港英政府下定決心,治理港城,迅速組成了廉政公署,對幫派和“保護傘”進行嚴打。
港英政府的迅雷不及掩耳,打得黑勢力措手不及,有的社團為了生存洗白了自己,砍掉了違法的生意,“大圈仔”不同,大圈仔大多數時候就是搶劫珠寶店和銀行,也沒有留在港城的合法身份,所以一時間,港英政府集中的矛頭就是清除大圈仔,雄霸港城十幾年的“大圈仔”們紛紛逃離港城。
他們有的去了澳門,大多數去了加拿大溫德華,聚集在華人區,最開始低調了一段時間,可因為沒有正經手藝,帶的錢花完,滿足不了物質上的需求,大圈仔就不得不重走老路。
當時溫德華唐人街被南越黑幫控制,他們希望通過談判的方式,讓南越黑幫讓出一些勢力范圍,可南越黑幫才不認識什么“大圈仔”,反而認為與他們談判就是一種傲慢的叫板。雙方自然沒有談攏,于是開始了“拼拳頭”。
大圈仔一旦決定要火拼,哪管三七二十一,拿著重型武器,到南越黑幫地界就是一頓亂殺,南越黑幫每次都處于下風,甚至幾個高層還被干掉,最后……南越黑幫竟然被逼報警。
后來,溫哥華的唐人街完全被大圈仔接管,南越黑幫承諾永遠退出華人區。被趕出港城的大圈仔們,開始在溫德華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