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這篇文章已經復印成了多份,每個人手里都有一份。
林峰教授敲了敲桌子上的這篇文章:“我想,這篇文章應該是今晚爭議最大的,現在,請大家各抒己見。”
有組員道:“李亦儒這個觀點,真的是如晴空炸雷,太新穎太大膽了,我是不能同意的。”
林峰教授笑道:“請說!”
“《后出師表》雖然不載于《諸葛亮傳》,但見于《諸葛恪傳》。《諸葛恪》是誰?他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弟弟啊!
諸葛恪“著論諭眾”的這篇論文被稱為《征魏論》,摘要收入《諸葛恪傳》。此論所說‘叔父’,就是指諸葛亮;‘表’,即指《后表》,‘與賊爭競之計’,是《后表》的內容……”
這位組員就這一點剛說完,孫副教授不同意了,他道:“我認同李亦儒的觀點,我覺得,《后出師表》很可能就是諸葛恪偽造的。
諸葛恪的情況大家都知道,諸葛恪在吳王孫權死后被任命為吳大將軍。諸葛恪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權,打算發動對魏的戰爭,但是此舉遭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所以諸葛恪很有可能就偽制了《后出師表》,以使自己的伐魏主張有一個旁證,因此表中才有‘議者謂為非計’一句。”
郭副教授也道:“有一定道理,因為根據歷史記載,當時蜀漢并沒有人反對北伐,那么諸葛亮何必有‘議者謂之非計’一說?”
光光就這一點,辦公室內,一大票歷史教授們就討論了起來,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道理。誰也很難說服誰。
這就是歷史,說不清道不明啊。
至于李亦儒文章中的每一論點,大家拿出來討論的時候,都是吵得辦公室內嘈雜聲不絕于耳,大家的觀點根本無法統一。
從晚八點到次日凌晨1點,就李亦儒這篇《后出師表偽作之我見》,歷史組足足討論了5個小時,沒有統一結果。
分歧實在太多了,有些人支持李亦儒,有些人反對,但就算是支持李亦儒的人,也未必李亦儒的每一個論點都同意,反對者那邊也是,也不是每一條都反對。
綜合在一起,究竟《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所做,大家四六開,有的人被李亦儒大膽的觀點喚醒了,非常認可李亦儒的分析,有些人依舊沉睡,堅持這個世界固有的認知。
支持李亦儒結論的稍少一些。
林峰教授道:“這是個長年累月甚至永遠無法辯解明白的問題,今天就不討論了。我們回到這篇文章本身,回到《博雅杯》的主旨,給這篇文章打分。好,請寫下分數,我們進行綜合評定!”
眾教授不再爭辯,紛紛提起筆,在A4紙上留下分數!
林峰教授:“請大家展示分數!”
嘩!
眾人齊刷刷舉起A4紙。
100分!
100分!
100分!
100分!
……
會議桌兩側,整整齊齊的全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