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同意幽州出兵,不符合他的想法,他就故意設置障礙,讓朕的將士忍餓挨凍,連糧草兵器都得不到補充,如此怎能打勝仗?”
高力士一看目的達成,趕緊問道:“那陛下,此事該如何處置?”
以高力士的想法,最好是皇帝雷霆大怒,直接將張九齡發配出京,這樣就可以減少一個直接競爭對手。
畢竟張九齡朝野威望很高,既是宰相,又善于結黨,門生故舊遍布天下,還總是跟他唱反調,是高力士第一個想鏟除的對象。
可到李隆基這里,即便皇帝認為張九齡德行有虧,但還是沒法接受嚴厲懲處張九齡。
“這張曲江,平時對于朝事有獨到見地,所做決定恰到好處,之前朕多仰仗他,其能力比之前幾位宰輔強得多,若朕只是因為一件捕風捉影之事,而將他逐出朝廷,朝中人會怎生議論?”
李隆基提到如何處置張九齡時,又表現出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高力士馬上知道,皇帝不想讓張九齡離開朝廷中樞,嘆息道:“陛下,不如這樣,以張令公為尚書令,不再知政事,仍參與朝中大事,也不枉陛下跟他君臣一場。”
“可。”
李隆基贊同高力士的提議。
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尚書省的主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相當于秦漢時期的宰相,三者地位相當,但只要掛上知政事的頭銜,即為排名第一的宰相。
既然張九齡在左相的位置上,不能讓李隆基完全滿意,那就讓張九齡后退一步,居右相以觀后效。
如此一來,不但對張九齡有所懲罰和警示,也讓皇帝有面子,將來依然可以對張九齡加以重用,甚至可以讓張九齡恢復左相的身份。
“那老奴這就照此……頒旨?”高力士請示道。
李隆基有幾分疲累,調換宰相這種事,他甚至沒經過朝議,只是通過下面幾分奏疏,加上高力士一番話,草草便做出決定。他打了個呵欠,一擺手道:“剩下的事就交給你,哦對了,牛仙客調侍中,知政事。”
說完,就進內殿休息。
小吏出身的牛仙客,因跟高力士走得近,突然一躍取代張九齡,執掌朝堂。
……
……
高力士得到李隆基的授意后,沒做別的,第一時間去見了牛仙客。
當高力士把牛仙客取代張九齡出任宰相之事一說,牛仙客驚訝得合不攏嘴,之前他還以為自己毫無進位宰相的可能,畢竟張九齡能力突出,而他不過是邊疆軍旅胥吏出身,文采學識別說是跟張九齡比,就算跟朝中普通大臣相比也頗有不如。
“你可知,陛下為何對你如此器重?”
高力士心底也看不起牛仙客,私下曾言“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也”,但因為對方在他面前畢恭畢敬,覺得這個人比較好控制,才促成其上位。
本來李林甫上位也不錯,但高力士對李林甫始終有防備心理,李林甫別看處理朝事的能力不遜色于張九齡,卻不是什么善茬,經營朝廷上下關系時,表現得比他高力士還突出,與楊云聯姻便是證明。
牛仙客畢恭畢敬道:“都是高公賞識栽培所致。”
高力士對牛仙客的表現非常滿意,笑道:“你可不能亂說,你被提拔,乃陛下皇恩浩蕩,以后在朝謀事,多問問有能力之人的意見,別擅作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