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還有整個士林,甚至包括宗室還有將門,都在盼著侄兒能收回成命。”
趙桓道:“一旦侄兒收回成命,就等于侄兒向他們低頭認錯。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再一次回到仁宗皇帝時的局面。”
“仁宗皇帝也沒什么不好啊?”
孟太后道:“天下誰不知道仁宗皇帝是個好皇帝?難道官家覺得仁宗皇帝不是個好皇帝?”
“寬仁少斷,庶無定志,這樣兒的皇帝對于官員來說絕對是個好皇帝。”
趙桓一邊輕輕的給孟太后捶著肩膀,一邊說道:“可是啊,他忘了他是握秉乾坤,言出法隨,興亡繼絕的皇帝!
寬以待人,善于納諫,這固然是優點,可是任憑遼國敲詐,坐視西夏建國,還有儂智高之亂,單只這三件事……”
后面的話,趙桓沒有直接說出來。
孟太后卻笑了起來,伸手拍了拍趙桓的手之后笑著說道:“你啊你,好好的仁宗皇帝你也編排!不過,也是你說的這么回事兒,要是這大宋歷代官家都像你一般殺伐果斷,那也沒什么遼國金國了。
可是這話又說回來了,這世上又哪兒官家這么教訓人的?常言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可官家你這是殺敵八百,自損一萬啊?”
“這您可就錯啦。其實啊,把屠龍術遍傳天下對于大宋來說其實沒什么壞處,可是對于朝堂和士林中的某些人來說可就難受的很了,因為再想裹挾百姓,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趙桓道:“這些人啊,一個個的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替自己考慮,替家人考慮,替宗族考慮,可是就很少有人愿意替百姓考慮。
就說這次生員哭廟的事兒吧,表面上是有人串聯起來想要迎回上皇,可是實際上,根本就是有人想要借機生事,把矛頭指向社學,慢慢的再把責任都推到侄兒的身上。”
“社學?”
孟太后皺眉道:“不是說要為往圣繼絕學么?官家廣開社學是好事兒,怎么……這利益二字,當真是害人不淺。”
趙桓嗯了一聲,又接著說道:“還有報紙上刊登的那些文章也是一樣。無論是那些說應該對刀劍嚴加管制的,還是那些說我大宋武德不振,應該徹底放開刀劍管制的,其實這些人都一樣,都是想借機生了亂子,好把矛頭指到侄兒身上。”
孟太后呵呵笑了一聲,說道:“你少在這里糊弄哀家,你當哀家不知道,那報紙根本就是控制在皇城司手里的,沒有你點頭,上面能發表這些亂七八糟的文章?”
“您這就是冤枉侄兒了。”
趙桓揉了揉額頭,說道:“那些文章確實是侄兒讓人發表出來的,因為侄兒也想借著這些人的文章,讓這些人自己先斗起來。
可是,無論這些人是要求加強刀劍管制還是說我大宋武德不振,其實都沒安什么好心眼兒。”
“難道不應該加強管制么?”
孟太后遲疑道:“還有,我大宋武德不振好像也是事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