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天地和祖先是中土古人的重要活動,也符合古人敬天法祖的思想。
這一日。
風和日麗,萬里無云,陽光普照大地。
郁郁蔥蔥,四周百年大樹成林的漢室宗廟,沒有了往日里的沉寂,迎來了最輝煌的一天。
上萬御林軍,在頭一天就進入戒嚴了。
而在祭祀的這一天,腳步聲隆隆,不斷響起。
先是上萬仆從舉著各色旗幟、傘蓋,站滿了那怕是任何一條小徑。
緊跟著是樂師進場,數目最多的樂器就是號角和編鐘了。
而在城內,清水潑街,黃沙墊道,道路中間的紅地毯鋪從皇宮鋪設到了宗廟。
萬人空巷。
城中百萬人涌上街頭。
漢獻帝的圣駕出現時,古樸肅穆的禮樂聲響起,幾十萬百姓拜在路邊,皆呼萬歲,響徹天際。
而在圣駕之前,獨有一人,是袁紹,騎著一輛大二八自行車。
人們紛紛敬畏,真乃古往今來第一坐騎也。
唯獨袁譚神情古怪。
這輛自行車也是天下獨有,是袁紹最喜愛的坐騎,一般不會輕易騎乘。
就這樣,袁紹牛批轟轟的騎著自行車,在人們崇拜的目光注視下,一路帶著漢獻帝來到了宗廟。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這次是上萬精銳的將士拜在路邊,旗幟更是如云。
樂師們吹響了悠揚莊重的號角聲,迎接王者的到來。
宗廟之祭,是中土古代祖先崇拜的產物。
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是為宗廟。
周禮宗廟制度,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遞邅排列下去。
秦漢沿用至今。
漢帝劉協,第一個走進來漢室的宗廟。
緊跟著是袁紹。
袁譚是第三個,隨后眾人魚貫而入。
袁譚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來過這座漢室的宗廟,在他看來,這就是一間巨大的四合院。
最里面,就是坐北朝南的大北屋了,兩側是東西廂房。
布局就是這樣的,成長方形,最里面的那座廟最大,叫太廟。太廟的太,其實就是指太祖,所以也就是太祖的廟。
從始皇后,開國皇帝都叫太祖。
例外也有,是因為開國皇帝的爹還在,比如劉邦,只好混個高祖當當。
其他三昭三穆,西邊的三個廟,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
東邊三個廟,是光武帝,漢靈帝,漢少帝。
對應了東漢和西漢。
光武帝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漢靈帝和漢少帝是皇帝劉協的爹和兄弟。
所以,劉協立漢靈帝和漢少帝在宗廟,也是有私心的。
袁紹也沒管這事,畢竟漢靈帝是昏君,漢少帝也是土鱉一個,立他們在宗廟,百姓有意見,對袁家篡位有利。
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這個時期的禮制上最多七個,不能再多了。但歷朝歷代,死了的皇帝多到七個裝不下的時候,就會‘毀廟’,也就是循環往替。
高祖劉邦的太廟地位不可動搖,西漢有文景之治。
因此,此時除太廟外的三昭三穆的選擇,也都能看明白。
……
古代的祭祀宗廟,尤其是皇家,是很隆重和繁瑣的。
天子祭祀,用純毛色的祭牛。諸侯要用特別喂養的祭牛,大夫則選擇普通的牛,士人只用羊、豬。
庶出的子孫不能主持祭祀,祭祀必須告訴嫡長子。
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牛稱為‘一元大武’。
豬稱為‘剛鬣’,也是后世豬八戒俗家名字的由來。
豚稱為‘腯肥’。
羊稱為‘柔毛’。
雞稱為‘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