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是像科舉一樣考四書五經,不過難度卻非常的小,基本上就是默寫和填空。這對于考生來說根本就沒什么難度,如果連這個都考不了,你就不用來了。
這一項主要目的是檢測大家是不是識字,除此之外根本就沒有其他的用處。
第二輪考的則是算數。這個就比較難了,其中除了簡單的計算和填空之外,還有應用題。
第三輪考的是策論。這個也是學科舉,但在朱由校看來其實根本就沒什么卵用。內務府考這個有什么用?
不過方正化也給朱由校解釋了。通過這一場策論的考試,主要是判斷考試之人人品和行事風格。
三輪考試過后,還會有一輪面試。面試過了,才能夠正式進入內務府。
因此考生們十分的慎重,所有人都在等著開考。
朱由校站在考場正前方的監考樓上,透著窗子看著下面黑壓壓一片的考生。
說起來考生還真的不少,看到他們在準備考試,朱由校不禁嘆了一口氣。
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自己應該在內務府成立一個學校,教導一下這些人,至少給他們進行一個培訓。
至于讓什么人來教,朱由校覺得讓宮里面的老內侍來就行了。
為什么讓老內侍來教?
原因非常簡單,老內侍在宮里面做事多年,能夠熬到善始善終的,自然都是有一些想法和心思的。除此之外,他們在為人處事方面,足夠很多人學一輩子了。
至于說學問嘛,這些人自然是不會差的。要知道,大明朝的內侍都是在內書堂讀書的,可以說是耳濡目染。不然的話,不會寫字什么事都不會干,在宮里面也走不遠。
另外一點就是內務府和宮里面的內侍都屬于皇上的私人機構,他們也算是一類人,更加好相處一些。
朱由校可不想把內務府的人全都教成朝堂上的大臣。
另外還有一點,這里可以作為退休內侍們養老的地方。在這里教教學生,管他們食宿,也算是一個非常好的歸宿。
這對他們也有非常大的好處,有利于宮里面內侍的安定和諧,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式。
朱由校在盤算這件事情的時候,下面的學子里面,有一個人正在全神貫注地答題。
這個人的年紀可不小了,看起來已經有三十七八歲,臉色有一些蒼白,帶著幾分病態,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樣。
他的神情異常專注認真,很快就引起了朱由校的注意。
倒不是因為這個人長得帥或是怎么樣的,因為這個人穿著的是一身儒衫。從他的打扮上能夠看得出來,這人應該是一個秀才。
雖然之前報名的秀才有不少,但來參考的卻并不多。
因為朝廷發布了招收胥吏的通告之后,很多秀才覺得受到了侮辱。他們非常的有骨氣,怎么可以與胥吏為伍呢?
所以他們就沒來。現場到的大部分讀書人,基本上沒有什么秀才功名,大部分都是白身。
不過看他們的樣子也知道比較窮,畢竟連秀才都叫窮秀才,何況他們這些白身?
現在看到一個秀才,自然吸引朱由校的目光。
不過朱由校也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這些讀書人很快就會轉投到皇家書院那邊去。
內務府這邊不適合他們,那么皇家書院自然就是更適合他們的地方。很多讀書人都是這么想的,有秀才功名的人就更是這么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