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方氏所帶來的四個罐子,琉璃罐是一個重要的東西,而剩下的幾樣農副產品,同樣在這里引起了轟動,但是對于南方來說,種植菽,則是一個比較麻煩的情況了。
所以,接下來,才是妘載又要說的一個重點。
那就是“擇優培育”。
市場中也有巫師在,雖然不多,像是侔洪氏的巫師過來看場子,雖然沒開張但好歹人在這里,此時妘載就借著這個機會,首先給大家說一下接下來,農村生產的谷物規劃。
南方種植菽,產量遠遠不如北方,而且種植區域也必須選擇,不能在過于濕潤的土壤上種植,黃豆雖然喜溫,但是南方的土壤濕度過大,而且蟲害頻繁,所以就需要整地,菽的耕地整頓起來,比稻田要麻煩的多了。
所謂事倍功半,大概就是這樣了,所以,當初蘗芽氏種植菽,也只是勉強能維持在一個可供食用的水平,日子過的還是比較緊巴的。
“諸位知道橘子嗎?”
對于巫師們來說,橘子當然是知道的。
.........
《山海經·中山經》記載,綸山上生長茂盛的果樹中也有橘子樹。又東北三百五十里,曰綸山,其木多梓枏,多桃枝,多袓、栗、橘、櫞,其獸多閭、麈、廳、奠。
而且綸山之中,也有很多布谷鳥,也就是杜鵑了。
至于后面那四種獸,閭、麈、廳、奠,光從字面來看,閭是門、廳是屋子。
《集韻》中說,閭是一種長得像驢的玩意,但是頭上有一根角,蹄子有分叉的拇指,基本上形象是“獨角驢。”
廳(廳),則是一種類似公雞的猛禽,不過這個說法出自明代了,也就是說,沒有人在明代之前,思考過這玩意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也就沒有人見過它。
麈(塵),它是一種鹿類生靈,并且它的尾巴,是古代拂塵的原材料,更是“仙人之鹿”的原型。
至于“奠”,這個象征著死亡的野獸,在后人的注釋中,說是青色的皮毛,長得像是大號的兔子,卻有著鹿的蹄子。
.........
妘載對他們道:“橘子生在淮地的綸者山中,在淮水的中游附近,橘生淮南為橘子,而生在淮北就是枳,葉徒相同,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們面面相覷,而妘載當然知道,其實橘子和枳子根本不是一個玩意,但此時這并不重要,只是要為了告訴大家一個新的道理。
“是因為水土異也。”
妘載道:“菽在北方,能大面積的種植,產量也比我們南方高,而南方不論怎么開墾田地,種植菽都不如北方,同樣,北方種植麥子,南方就種不了,但是南方的稻谷卻可以在北方種植,這就是因為,稻谷的適應力,比起麥子要好一些。”
“谷物,作物,是根據生產地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特性的,有的喜歡干旱,有的喜歡水田,有的種植在高地,有的生長在澤水邊緣。”
“物競天擇,水土異也,故萬谷不同。”
“所以,我們需要擇優而培育,其實和大家以前做的大差不離,就是選擇那些長得好的,把它們留下來,在選擇好的優良土地上,在南方的標準氣候中,進行下一代的人工培養,定時的除蟲與除草,這樣一代一代,一年一年的培養,這些原生的谷物,就會越來越適應南方的地理環境。”
“很久很久以前,五谷也是野草,在太古三皇的時代,有人發現這些谷物可以吃,雖然味道不好,但是可以填飽肚子,并且不會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于是這些野草就被保留下來。”
“神農氏的時候,神農不斷的馴化這些谷物,終于找到了最適合耕作的一批,這些就是五谷的前身。”
“谷物成長只需要半年,而人一生則能活百歲,人的一輩子,是谷物的兩百世,兩百世,它對于天地的適應,早已超過了人族。”
“而除去慢慢馴化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大大縮短這個馴化的時間,那就是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