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上度過了三年多的時間后,潘濂乘坐的船遭到了德國人的襲擊。
這是1942年11月23日,貝洛蒙號像往常一樣,在大西洋上為英國運送著戰略物資,結果被德國潛艇發現。
第一枚魚雷襲來后,商船發生了爆炸,潘濂迅速棄船跳入了海中。之后,第二枚魚雷襲來,貝洛蒙號沉入了大海,船上大部分成員遇難。
慌亂中,潘濂抓住了一塊木板,就這樣在漫無邊際的大海上漂流了起來。
此時,潘濂陷入了絕望與迷茫;我該怎么辦?如何才能回到陸地?如何才能夠逃出生天?”
隨著故事展開,那女子聽沒聽進去不好判斷,倒是跟著柳下輝上樓的保鏢聽進去了,一個個都在腦補著要是他們遇到了這種情況,該怎么辦才好?
柳下輝繼續講道:“在海上漂流了幾個小時后,突然,奇跡出現了,一艘救生筏漂了過來。潘濂拼命的游向了救生筏,爬了上去。
運氣還不錯,救生筏上有兩個小隔間,里面還有兩個金屬箱子,箱子里面有40升救命的淡水,一些牛肉干、餅干、罐頭和巧克力,另外,箱子里還有一個手電筒和幾發信號彈。
或許,這對于潘濂而言就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一陣喜悅過后,潘濂看到了生的希望,于是他開始有計劃的使用這些東西,每天只消耗一點點的食物。
然而,熱帶地區的海面上,太陽暴曬,水分流失非常快。他必須要有足夠的淡水補充,否則很快就會脫水而死。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把救生筏上的帆布綁在了四周的桅桿上,也算是搭了一個簡易的棚子。一來可以避免暴曬,二來也可以在下雨時收集淡水。
此外,他開始結繩記日,所有的一切都變得非常有計劃。”
講到這里,柳下輝稍微停頓了一下,判斷女子應該是在聽,便繼續講道:“時間一天天過去,盡管潘濂每天只消耗少量的食物,但在第55天時,他的食物依然耗盡了。
面對困境,潘濂早已經想好了辦法。
首先,潘濂把已經沒電的手電筒拆開,然后用里面的彈簧做了一個魚鉤。之后,他還把救生筏上的纜繩拆成一股一股的,搓成細小的魚線。
另外,他還從救生筏的木板上找到了一些貝類生物,用它們當餌釣魚。
第一次釣上魚來之后,潘濂曾經試著生吃這些魚肉,然而咱們中國人畢竟不是吃生魚片長大的,所以,生魚難以下咽。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潘濂把釣上來的魚曬成了魚干,這樣,既沒有魚腥味,也便于長期保存。
既然能釣魚,為什么不釣一條大魚呢?
想到這兒,潘濂還從救生筏上取下來了一枚釘子,把釘子做成了魚鉤。
后來,潘濂利用這枚魚鉤,然后用小魚做餌,成功釣上來了一條小鯊魚。一條大魚頂的上幾十條小魚,潘濂也把罐頭制作成了簡易的刀,把鯊魚切成了魚片掛了起來。
淡水、食物都有辦法解決了,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暴風雨!!!
一場暴風雨過后,潘濂積攢多日的魚干和淡水被無情帶走。”
說到這里,柳下輝問道:“大姐,這故事你聽說過沒有?”
女子轉過頭來,這次終于說話了,問道:“后來呢?”
柳下輝精神一振,繼續講道:“面對這一切,潘濂沒有絕望,他相信自己可以活下去。于是他開始重新收集食物和淡水,在這個過程中,潘濂還捕獲過落在木筏上的海鳥,生吃鳥肉,甚至直接咬斷它的脖子喝鳥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