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的人都能從中讀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于對這個世界的自我不同認知。
而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哪怕是存在于書中。
再說回到小說本身,繼續說說我的種種伏筆和隱喻:
書里我把那個足球取名叫做“冠軍之心”,還讓賀峰專門解釋了這個名字的含義,是為了稱贊他們有一顆冠軍之心嗎?
不,是因為之前的這群人并沒有一顆冠軍之心!
他們需要這顆心。
所以主裁判把名為“冠軍之心”的足球給了胡萊,也是給中國隊一顆“冠軍之心”——這是我留在書中的隱喻。
就像是一個行尸走肉一般的軀殼中,被注入靈魂,放入心臟,他們從這一刻起才真正有了成為“人”的希望。
才可能在未來完成蛻變和……成長。
是的,成長。
自覺自愿地在世界杯賽場上追逐自己的最高理想。
所以盡管現在的他們在3:3逼平巴西之后興高采烈,歡呼慶祝,讓一部分讀者們看的很不爽。
可是誰能保證在未來某一天,當他們從初次參加世界杯就能逼平巴西的興奮勁兒中回過味來時,他們不會為當初自己的興高采烈感到后悔和羞愧呢?
誰能斷言他們就不會懊惱:如果我當初再咬牙拼一下,如果我能夠再抓緊時間突一次……說不定我們就能跨過巴西隊這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走入一片新天地了呢?
當他們有這種意識的時候,那顆沉寂的“冠軍之心”才真正開始在他們的胸腔里勃勃跳動。
在世界杯賽場上,他們才有了更強大的動力往前走,繼續走下去。
所以那一章“冠軍之心”的標題和對此的解讀,不是為了稱贊他們,而是對他們的期盼和囑托。
這就又回到了我為什么要詳細寫這一段世界杯劇情的原因上。
我能不知道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不應該大書特書,而應該快速拉過,避免讀者不爽嗎?
我能不知道在之前把大家的情緒吊起來之后,卻沒有讓大家釋放出來會很不爽嗎?
我能不知道應該用我以前管用的技巧來把不爽的地方模糊化嗎?
我能不知道讓中國隊殺入淘汰賽,然后再無怨無悔地敗給法國隊,能夠讓讀者的評價更好嗎?小說的訂閱成績也說不定更好嗎?
我知道,我都知道。
但我還是想要詳細地寫這群人的第一屆世界杯,哪怕最后小組沒出線。
因為這是一群人的“成人禮”。
“成為人的儀式”,而不是“成為成人的儀式”
如果我不詳細寫,而是一筆帶過,用新聞綜述的口吻來介紹結果,或者寫成中國隊0:3脆敗于巴西……那又怎么讓大家看清楚這些人當前的面目,看到他們內心中的“小”呢?
如果看不到這些,又怎么能夠在日后為他們的成長和蛻變歡欣鼓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