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確實應該這樣,也確實會最終變成這樣。
但不是現在。
因為成長。
他們不是一出場就具備高級趣味、崇高目標、堅定信念、強大執行力的完美角色。
他們是有自己的私心、各種缺點、歷史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第一屆世界杯中,他們還是懵懵懂懂的,覺得能參加一次世界杯就很好,覺得能夠逼平巴西就能吹一輩子牛,他們沒有胡萊那樣嚇死人的野心,或者說他們內心其實也不認同胡萊的那個目標。
胡萊肯定也知道,所以他從不拿自己的目標要求別人——我確實也沒寫過胡萊像個傳教士一樣把自己內心的理想逢人就說,到處勸人和他一起為了中國足球的未來,為了拿到世界杯冠軍去拼吧——因為那是一種道德綁架。
他們在球場上的拼勁,不是因為他們有一種自我覺醒,而只是因為他們是職業球員,他們有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既然上場就要好好踢。
僅此而已。
而說句難聽的話,就這么最基本的要求,現實中不少球員都很難做到——不只是國內球員,世界范圍的球員都是如此——以至于大眾媒體輿論還是會經常宣傳稱贊某某球員的“職業精神”。
說白了,還是那種“好不容易參加一次世界杯,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對得起自己”的小格局。
并沒有“我要改變中國足球未來的”的深刻自覺。
所有批評的讀者對他們這支球隊的批評都是對的,因為他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低級”的人。
實際上大多數職業球員其實都是這樣的人,并沒有多大的野心,也不具備太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遠大目標。
別說球員們了,就連書中的中國足球的管理者們也都還沒有這樣的自覺,通過洪仁杰的口,我表達出來中國足協的態度就是“下一屆要是還能打進世界杯決賽圈就好了”……就是說中國足球的管理者的目標也僅僅只是還能再參加世界杯。
當然,其實也沒錯,畢竟此前的中國足球連參加一次世界杯都幾乎不可能。也不可能要求他們突然就爆發出野心——這一點其實他們不如鄰國日本的足球管理者。所以他們的格局其實也是小的。
也因此無論是現實里還是書中的日本足球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了亞洲足球的老大哥。
而書中的中國足球經歷了改革,發生了變化,但有些東西也確實沒那么容易轉變過來。我也不想寫個一場改革就能突然洗心革面,各方面都無可挑剔的完美足協出來。
如果有讀者說“我就沒覺得你說的這些東西,我看這段劇情的時候覺得很自然,完全可以接受”……那也沒錯,很好的。
因為如果真的是融入這個書中世界,把自己代入成書里的球迷,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當然會覺得這個表現和成績很好,足夠滿意。
我之所以沒有在世界杯劇情中拼命鋪墊最后他們小組出不了線,勾起讀者的亢奮情緒之后還沒有以“上帝”視角來點評,為小組三連平無法出現的結果給讀者做心理建設……其實就是為了不打斷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甚至包括我為什么事無巨細地寫這三場比賽,當做是文字版比賽直播那樣寫,把一些既沒有產生進球,也不是比賽轉折的片段寫出來……這都是為了讓讀者看小說真能有像是在看一屆真正的世界杯比賽那樣的感覺。
所以看見大家的書評區、本章說里算分……我很欣慰——像不像現實里大家費心費力給國足在四十強賽里算分那樣?
我想大家能夠有這樣的反應,說明我是真的把這支球隊寫真實了,寫的讓大家愿意接受他們,愿意為他們在世界杯中的命運感到既擔心又期待。
關于對能否小組出線的爭論和不同意見,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
現在看來,其實是成功的。
有的人沉浸到不能接受中國隊最后沒拼那一下子。
有的人沉浸到覺得以中國隊的能耐,能夠3:3逼平巴西隊已經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