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也是滿頭霧水,小聲嘀咕道,“神神秘秘的,搞什么名堂?”
柳滄海耳力非凡,王廣嘀咕的聲音很小,但他還是聽見了,絲毫沒有在意,望著騰蛇峰的方向讀起書來。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7)。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
讀書的聲音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傳播的距離卻非常遠。
秦名突然聽到柳滄海讀起書來,心里極其納悶,“嗯?這……不是來找狗,讓狗聞下氣味,幫忙找人的么?怎么突然在這深山老林里讀起書來了呢?”
王廣也是非常不解,但是慢慢地他發現,這讀書聲非同一般!
他以前讀書的時候,語文成績最差,中考、高考語文都沒有及格,幸虧他其他幾門科目的成績挺不錯的,才有機會考上警校!
可他聽到柳滄海的讀書聲,竟然就直接明白了讀書聲中的意思,而且還并非是那種硬性灌輸,而是像他自己把這段內容讀了無數遍,自己從中領悟出來的一樣!
秦名都幾十年沒接觸到這些之乎者也的東西,他也不僅聽懂了柳滄海讀書聲里的意思,還從這些意思當中引發了一些對現在的思考。
“第一段講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師道尊嚴,中華民族的尊師重道就是從這里來的,教師在古代受到尊重,成了一種重要的禮節,即使在國君面前,也可以不受常禮的約束而受到特殊待遇。盡管該種特別禮遇是有限的,但畢竟體現了古人對老師的重視。”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今不如昔,現在在好些地方,師道不僅不再尊嚴,并且教師的地位、待遇也遠遠落到了官員們、職員們、商人們、演員們等等等等的人群之后,諸多困擾著教育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這與咱們這個教育歷史悠久、教育制度和思想發達的古國不太相稱,也與日后的發展不大相稱。”
“所以才會出現陳龍、陳虎兩兄弟,將昔日老師打得性命垂危的情況!”
秦名聽完柳滄海讀的一段,腦海中就冒出這么多想法,眉頭頓時皺成一團,同時心里對陳龍、陳虎兩兄弟,之所以做出這種事的社會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段講的是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
王廣也收獲良多。
“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于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對對節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于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后,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王廣雖然不是老師,也從來都沒有當過老師,但是卻對如何當個好老師,有了極其深刻的認識。
“將老師的應答比作敲鐘,這是個很不錯的比喻。敲鐘者應當了解鐘的特點和性能,然后以適當的方法去敲擊。了解鐘是前提,掌握敲鐘的技巧次之。沒有對鐘的特點、性能的熟悉,技巧本身就無從談起。因此,敲鐘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老師回答學生的提問,同樣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對學生的問題、心態等等有較準確的把握,答問才會說到點子上。”
“從學生的角度說,也同敲鐘一樣,倘若是好鐘,用不著重重地敲和反復地敲。常言道,響鼓不用重捶。這就要取決于鐘、鼓本身的性能了。破鐘、破鼓,共嗚不好的鐘、鼓,無論怎么敲,聲音都不會洪亮,不會聲若雷嗚。就人而言,有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到接受老師的指點。一是本身的悟性,一是已掌握的知識水平。這兩個方面總是相互關聯的。光有悟性,缺乏必要的知識作支撐,便找不到立足之處;只有滿肚子書本知識,不能將它們融會貫通,知識就成了擺設和點綴。”
“所以做一個好的敲鐘人不容易,同樣,做一個好的鐘也不容易。好的敲鐘人遇上好的鐘,自然是天作之和的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