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琬心中是有怨氣的。
而且還不小。
不過這個怨氣更多的是針對皇帝,劉宏,而非何進。
他其實是反對楊賜將何進收為記名弟子的,當初聽聞此事之時還特意傳書隱晦的表示過反對意見,但當時楊賜有其特殊的考慮,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是把何進收入了門下。
原先黃琬還很費解,但現在他已經知道了原因。
——楊公薨逝之后,短短半載的時間,皇帝已經數次公然表達對皇子劉協的喜愛,夸其早慧,端莊有禮。甚至有一次稱贊其“甚類己。”
甚類己,非常像自己。
這其中表達出來的信息讓人深思。
說話的人可是皇帝!
像自己,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非常像皇帝?
是不是在隱喻皇子劉協有人君之相?
如果是尋常的百姓人家說出這種話,那么很可能是說脾氣秉性像,或者就單純的是指長的像。
可這話從皇帝嘴里說出來就不一樣了。
并且這“甚類己”很快就從宮中傳了出來,滿朝文武基本上都知道了這事,如果不是皇帝的默許,這種敏感的話誰敢亂傳?
當十常侍手下的那些內侍高手,明暗眼線是擺設?
如果不是得到了縱容乃至授意,又怎么可能會傳的這么快,這么廣?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是皇帝在進行試探。
試探朝臣的反應。
可自古以來便是立嫡立長,現在皇帝在嫡長子還健在的情況下居然打算立庶幼子,朝臣們怎么可能會答應?
于公于私,都不可能同意。
于公,皇長子辯的母族有一位大將軍,一位車騎將軍,兩人都擔任過河南尹,還都掌過兵權,勢力盤根錯節,弄不好就會搞出大亂子。
于私,皇帝作為表率都行了廢長立幼之事,那讓各大家族的庶子次子們如何才能安心認命?很容易便搞得家宅不寧,出現兄弟鬩墻的情景。
所以結果自然是群情洶涌,一片反對之聲。
甚至有人上書建議“皇子協聰穎早慧,宜封王”。
這一招黃琬覺得走的極妙,等于是在“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你皇帝不是夸皇子協聰明早慧端莊明事么?既然這么好,當日要提前封王作為獎勵!
封王對于無心皇位的皇子而言確實是個獎勵,因為可以開府建衙,不像在雒陽還要受到諸多限制管束,如果封地不錯那更是一種恩寵。
所以這個提議這看起來似乎是在為劉協好,讓他享受提前封王的榮譽和利益。
但對于有望太子之位的劉協來說,封王便意味著其要離開雒陽,遠離皇宮,離開皇帝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