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發展俱樂部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發展聯賽更是一件百年樹人的大工程。聯賽水平上來之后固然可以提升國字號水平,但要等多久呢?”
“十年?二十年?二十年后,國內聯賽就一定會發展起來嗎?而且就算國內聯賽發展起來了,那么等學苗成長成才,那是不是又要多等個十年呢?試問足協等得起,球迷們等得起嗎?”
“所以說,這二者一定要有一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并且達到球迷們的滿意標準。相比之下,提升國家隊的整體實力,肯定要比提升聯賽水準要容易的多。”歐楚良終于說出了結論。
聽到“球迷”二字,袁為民想起了這些天國字號的經歷,渾身上下不禁一抖,打了個寒顫。
工體不敗神話破滅后,國足又和烏拉圭,荷蘭等球隊踢了兩場友誼賽,均以失敗告終。
連續的失敗讓球迷意識到和國際強隊差距的同時,也在深深地自我檢討。而他們首先要做的“變動”,就是讓戚誤生下課。
一時間,喊“戚誤生下課”五個字變成了一種廉價的提升自我優越感的方式。甚至不少非球迷的民眾都喜歡喊上兩句,彰顯自己的不同。
這兩年來,戚誤生就算沒有功勞也算有苦勞,但僅僅是友誼賽失利便喊他下課,球迷們著實有些不留情面。
但國足水平擺在那里,戚誤生下課,換個教練上去后就能提高嗎?
如果戚誤生下課還不足以“平民憤”,那么下一步呢?是不是要換足協領導班子?足協領導班子換了后,他們這屆所做的規劃下一屆領導班子還會執行嗎?
作為組織內的老人,袁為民對這一套再了解不過了。
雖然歐楚良沒說到這個點,但他卻可以很輕易的看到不遠處的將來。
短時間內沒把國字號隊伍水平提升上去,迫于輿論的壓力,領導們肯定將他們這屆人全部換掉。連帶著的,他們定下的那些所謂十年、二十年規劃也會被通通推翻。
足球本來就是幾十年大計,在足協領導班子不斷更迭的情況下,不難預見每一屆的要求和計劃也會朝令夕改,到時候,足球水平可真就提不上來了!
想到這,袁為民不禁感到后背發涼。
他今年五十七,再干個兩三年就能下崗退休。組織上為他選出王軍生、孫包容和許副主席三名四十左右歲的得力干將,目的就是讓他們仨在這個崗位上能干滿十年,把最熾熱的激情和最濃烈的精華投入到無限的足球事業中去。
三人的工作能力袁為民都是認可的,但如果連他們三人都得不到球迷和民間的認同的話,那后來的人就更別說了。
說什么,也要讓他們三人在這個崗位上干滿十年啊!
可如果短時間內國字號水平提不上去,球迷們能同意嗎?民間輿論能妥協嗎?
袁為民沒想到,一個看似如此簡單的道理,卻沒有一個人注意到。他只看到了王軍生他們幾人的年齡,卻沒想到他們竟是如履薄冰,更有隨時被換下去的風險。
念頭至此,袁為民下意識問道。
“既然提升聯賽水平困難重重,那你又有什么辦法短時間內提升國字號水準呢?”
聽到袁為民發問,歐楚良咧嘴笑了。
“那還不簡單?借雞生蛋不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