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門將來說,最重要的是有安全感。
現在,歐楚良來到一個自己從前沒有出現過的區域,放棄了很多年來養成的安全感,只為了朝“未知”和“先進”邁近一步。
剛開始的時候,歐楚良很不習慣這種站位。他之前很清楚自己距離球門有多遠,自己站在球門守門位置。現在卻要重新計算,重新估量,重新儲存。以致于歐楚良總是下意識地回到過去相對保守的位置上,然后每一次又鼓勵自己朝前多邁一步。
歐楚良知道,隨著現代足球的高速發展,自己的站位說不定還要繼續朝前。自己腦子里雖然有很多年的守門經驗,但這些經驗絕不能在自己尋求改變時成為累贅,否則自己就會像鏈式防守一樣被時代淘汰。
沒錯,那不勒斯今天所用的鏈式防守已經被時代淘汰了。不是其它國家這樣想想,而是把鏈式防守發揚光大的意大利人就是這么干的。
有人說,鏈式防守最后的輝煌是米蘭的薩基王朝,實際上這樣的認知是混亂的。
有這樣認識的原因是因為意甲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正處于大米蘭時代,所以在中國一直有把薩基足球和傳說中的鏈式防守做混亂的認識的現象。
實際上,鏈式防守是“自由人”加“人盯人”,而薩基則是破除這一意大利足球傳統的破冰者,開創了足球對于空間,區域壓迫的現代化詮釋,是給鏈式防守蓋棺的人物。
所以今天那不勒斯再次拿出鏈式防守在應付米蘭時,卡佩羅才這樣驚訝。
“那請問教練,何為‘門閂’?”米蘭的一個實習小助教跟在卡佩羅身旁,聽到他口中這個陌生的詞匯后,忍不住提問道。
卡佩羅瞟了一眼米蘭的后場,左后衛馬爾蒂尼在收攏到禁區內后,發揮依舊是那樣穩健。
他雖然是個后衛,但對自己的要求一直是一絲不茍。他不允許自己有任何失誤,像冒頂、漏頂這樣的事,他不允許在自己身上發生。
在又一次地把那不勒斯的反擊化解,卡佩羅這才長出一口氣,輕聲解釋起來。
從30年代拉潘改革瑞士開始,鏈式防守就多出一個其它陣型沒有的特點。
就像當年的235主流陣型,拉潘通過兩個前衛回撤到兩個后衛左右;兩個中衛互相協防,其中一個拖后協防;中場少一個人情況下,干脆整體回縮,讓出中場來鞏固防線。
最后形成的陣型有些像433,更直觀一些的話就是1333。但和現代的433不同,那個時候的邊鋒是不回防的。所以這樣的布陣會導致中前衛一個對付對方兩個人,這也是這個陣型需要整體回縮的緣由。
這套解決方案,就被人稱為“門閂”。
陣型最直觀的特點就是有一個拖后后衛,這個位置后來也被稱為清道夫,最后在意大利發展成為“自由人”。
基本上,這屬于弱隊對付強隊的一種不入流的、不要臉的、不會被稱頌學習和發揚的“方法”。
40年代,蘇聯足球也已愛動腦子出名。為了對付莫斯科迪納摩這樣的超級強隊,一個練體操轉行過來的教練想出了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