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了安靜治病,馬天佑只能先動用公款了,回頭再想辦法找錢補上。
實際上,如今鄉鎮財務管理很是松散,只要馬天佑在年底做賬時填平就行了,現在也沒人會管他這些事。
拿到錢,馬天佑在街上攔了一輛摩的趕往縣城,而后又轉班車趕往禹南。
上午11點半了,馬天佑才出現在禹南火車站附近的中心汽車站。
從白龍鎮到賢柏縣城,再到禹南,雖然路線上繞一個大彎,算起來也就不到60公里路,中間還趕了十多公里摩的,居然花了將近兩個半小時。
這個年代要是有一輛代步車,其中便利,對于后世的年輕人來說,恐怕有些難以想象吧。
1995年的禹南火車站,位置等同于城南郊區。從這里出發,去往禹南日報社所在的鼓樓街,不到5公里路。
出了汽車站,馬天佑不愿浪費時間,抬手就招了一輛出租車,短小的車身上是夏利標志。
“去鼓樓街。”
上車之后,馬天佑沒說禹南日報社,直接點了街道。
他倒也不怕出租車耍心眼繞路,只是真遇上這種貨色時,難免又要費點口舌。
時間有點緊,馬天佑下午還想趕回白龍鎮。
這個年代的禹南城,大概也就六七十萬人口,街上車不多,出租車更少。
不過,坐出租車的人也很少。
沿著禹南大道一直奔城北方向,司機倒也老實,沒打算繞路。
街道兩邊,一排排建筑在馬天佑眼中飛速后退,多是六七層高的老房子。就是在禹南大道這條主干道上,馬天佑也看到了不止一處瓦房。
相比于20多年以后的禹南城,這座城市如今看起來有些無精打采,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生氣。
一路暢通無阻,幾分鐘都到了鼓樓街,馬天佑想像著后世滿城無處不在的擁堵場面,一時有些出神。
歲月不僅是一把殺豬刀,也是一位化妝師啊。
它讓人們日漸衰老,又裝扮著一座座城市回歸青春活力。
“小兄弟,鼓樓街到了,你要去哪?”
“哦,去報社。”
馬天佑回過神來,很快,前方中街一個小院子出現在視野里。
禹南日報社到了。
下車后,馬天佑先在報社門口的閱報欄看了兩眼最新的報紙,果然每天都在頭版刊有《都市版》試刊的記者招聘啟事。
在白龍鎮,當天能看到三四天前出版的禹南日報就不錯了,很多時候郵電所送達的都是一周前的報紙。
馬天佑想到,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背后的意義,遠比自己前世理解更為重大。
所以,高鐵網絡建立之后的華夏,其實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禹南日報社這個小院子,馬天佑倒是輕車熟路,注意到招聘啟事上標注的地址在4樓,他一進大門就直奔目的地。
他想找的人是一位主編,名叫胡博,也算是前世領馬天佑進入這個行當的啟蒙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