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翁沉思了足足一刻鐘后拱手一禮,他懂了。
大宋不限制土地兼并,可以說耕田可以說已經集中在了大貴族、權貴手中。這攤丁入畝造福的是萬民,損害的卻是大貴族、大地主的利益。這些人會聯合起來整死韓家,所以這東西根本就不可能實施。
不現實。
除非……
葉紹翁想到了一種極可怕的可能。
除非,天下易主。
想到這里,葉紹翁對韓絳說道:“可否借紙筆一用。”
“請。”韓絳讓開了自已的書桌,書桌上有準備好的紙筆。
葉紹翁雖然沒做過大官,卻也是一位頂尖的文士,他所著的四朝聞見錄入四庫全書。
葉紹翁飛快的寫了一篇足有千字的文章,檢查無誤之后雙手捧到了韓絳面前。
非常古雅的一篇文章,韓絳看的頭發根都疼。
花了足足半個時辰,此時已經過了三更天,韓絳這才讀懂這文章的意思。
這是城鎮規劃以及安民的政策,就是根據攤丁入畝為規則定下的。
葉紹翁說道:“我愿赴宛城,不敢自認大才,可一縣之地我還管得了,愿為天下萬民作些事。”
“有勞先生,謝過。”韓絳施禮。
葉紹翁立即說道:“算算時間,碼頭上全部的船只啟動怕是要到天亮都運不完,我愿立即啟程,跟他們一起去宛城。”
“這個,好。”韓絳找不出拒絕的理由來。
送走葉紹翁,韓絳回到韓府的時候天都快亮了。讓韓絳意外的是韓同卿竟然在等自已。
“兄?”
“有事,就幾句話。不過你也沒作錯什么,但你肯定沒有看清,他寫那文章不是讓你認可,而是投名狀。若宛城有事,他脫不了干系。”
韓同卿就為了給韓絳說這一句話,說完了轉頭就往回去。
韓絳愣了一下,不過想想似乎也是這個理。
只是自已沒在意。
不過,在意或是不在意,葉紹翁已經上了去宛城的船。
韓絳打了一個哈欠,回屋睡覺。
話說兩邊。
天光大亮,金中都東邊二百里,武清。
武清鹽場眼下已經換了一茬人,基本上都是李喜兒一脈的人馬。
此時,李喜兒親自在武清碼頭迎接。
打前站的小船前天夜里就已經到了,此時李喜兒迎的就是韓侂胄。
不僅僅是李喜兒到了,還準備了華麗的馬車,給韓侂胄配上婢女,以及一百衛兵,大量的禮物等等。
碼頭上,韓侂胄下船,李喜兒迎了上去后先一步長身一禮。
執晚輩禮,李喜兒給足了韓侂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