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德國掀起了反猶**。由于魔都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無需簽證即可自由往來的城市,來滬避難外僑與日俱增。1938年7月第一批來滬猶太難民僅369人,至1939年夏,來滬猶太難民多達1.6萬人。
安定下來的猶太難民不愿靠救濟生活,開始自謀生路,靠著勤勞智慧,猶太難民使他們所在的虹口提籃橋一帶逐漸繁榮起來,建立了自己的學校、醫院、劇場、報社、圖書館、美容院、廣播電臺等基礎設施,該區域的繁華使其享有“小維也納”的美譽。
但是普通的民眾生活很艱苦,除了露宿街頭的難民之外,黃包車夫是下層民眾中的一個代表性群體,他們在“孤島”的生活很是艱難。車夫過多,生意清淡,住房問題也深深困擾著他們,戰前每月一兩元的房租此時漲到了五六元。
住房問題是困擾中下層民眾的一個普遍難題。由于人多房少,每一宅鴿籠子式的小屋子中總要住上好幾家,每一個豆腐干般的小房間中總要住上好多人。在這種小房間中,吃飯拉屎洗澡睡覺全都在內,親朋往來,還須充作會客室,俗語所謂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確有些相像。
工薪階層指的是月收入三四十元的群體,他們是普通民眾中的大多數,像螞蟻蜜蜂一般的勤勞,同樣也像螞蟻蜜蜂一般的微賤,老了病了死了,默默的從這個世界上消逝,再不留半點兒影蹤。他們在“孤島”的生活也是很清苦的。
由于人口暴漲,糧食蔬菜供不應求,加之商戶囤積居奇,導致價格飆升。食物的匱乏和昂貴導致魔都居民的營養成為一個嚴重問題,不論在哪一個角落里,尤其是比較低層的窮困地方,總可以看到許多因為營養不足而有各種病態的人們。
為此,秦家開設的粥棚一直持續著,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
秦笛在在魔都“秦氏糧行”儲備了50萬噸糧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消耗了大半!他不得不指示美國的“skyfood”食品公司,繼續在美洲采購糧食,然后送到中國來。
日軍也無意于干涉針對難民的救助,畢竟魔都住著很多洋人,日本人也要關注自己的臉面。
隨著清先生要求各大媒體正面報道秦家,于是有不少人關注秦家在魔都連續施粥的情況。
“據統計,秦家在魔都施粥一年,剛開始200個粥棚,目前減少到100個,每個粥棚每天施粥不下1500碗,一天就有15萬人受益,其中除了難民以外,還有黃包車夫,甚至收入低微的小市民……
我們無法分辨到底是朱婉女士,歌仙雪向晚,還是風流倜儻的秦大少,誰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這些人的名字每天被喝粥的百姓念叨,形同于大慈大悲觀音菩薩一般……
有些人說朱婉信天主,于是有的百姓跟著信天主;有人說歌仙雪向晚信道教,于是乎有人跟著感謝三清老祖;有人說秦大少無拘無束只信錢,于是乎有些百姓相信玉皇大帝……”
雖然秦笛一再要求,讓施粥的青幫弟子待人和善,不能逼著人家感謝秦家和青幫,但是很多老百姓的感激之情發自肺腑,擋也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