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不好,也不壞
松林里靜悄悄的,午后的陽光從樹梢上漏了下來,落在身上暖洋洋的。
溫泉的熱浪依舊飄過來,待在晾曬紙張的木板區里,即便是不穿裘衣也感覺不到多少寒意。
曹襄剛剛發出的怒吼,驚走了幾只窺伺他們的烏鴉,用遠比曹襄咆哮聲音大很多的尖叫,向曹襄發出了抗議。
司馬遷的嘴巴張了幾次,最終還是黯然閉上了。
慫恿一個人去舍身取義這事怎么想怎么不對頭。
或許是太暖和的緣故,云瑯打了一個大大的哈欠,淚眼朦朧的瞅著兩個傻子在那里較勁。
云瑯是不想把造紙變成勛貴或者皇帝的搖錢樹,秘方雖然是他偷來的,是屬于整個大漢民族的,可是,無論如何他都沒有想過為了一個高尚的目標把自己全家給搭進去。
司馬遷就是因為太認死理,才會把自己的后半生搞的慘不忍睹。
可是這種人放進大漢這個民族的身體里,就是脊梁,放進大漢民族的史書中就是錚錚作響的筋。
他的要求聽起來非常的不合理,可是,如果紙張是他發明的,這家伙這會早就把秘方傳揚的全天下都知道了。
然后……然后這家伙就認為自己已經干完了一件足以感動自己,足以感動歷史的事情,然后在一個寒冬料峭的日子里,昂首闊步的踏上刑場,用自己的血,自己的命,把下令處死他的那個皇帝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他忘記了,造紙雖然簡單,卻依舊是一門完整的工藝,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
今日之所以幾個武夫用半天時間就完成了造紙的過程,他卻不知,在他們造紙之前,云瑯整整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做準備,如果把準備制造紙張的原材料的時間也算上,時間還要向前推進兩年多。
期間的花費,更是司馬遷這個窮酸文人所不能想象的。
窮人之所以讀不起書,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窮,窮的連書都讀不起了,還怎么來建造花費更大的造紙作坊?
相對百姓而言,竹簡,木牘更容易獲取,皇帝,勛貴們覺得那些東西非常的沉重,而窮人是不嫌棄的,他們不會認為竹簡,木牘會對他們學習造成什么障礙。
問題是窮人讀不起書,更用不起紙張……連霍去病這樣的關內侯看到紙張的時候都覺得珍貴無匹,讓那些窮人在昂貴的紙張上寫字豈不是會要了他們的老命?
短時間,或許說很長一段時間內,紙張還無法完全替代竹簡跟木牘。
那么,誰才是紙張的使用者呢?
毫無疑問,是皇帝,是勛貴,是官員,是富裕的讀書人,絕對不會是百姓。
既然如此,云瑯把秘方傳播出去之后,就一定能讓紙張便宜下來嗎?
不見得!
最需要紙張的人是誰呢?
是每天要看上成百上千斤竹簡的皇帝劉徹,是每日里都要寫大量文字的宰相公孫弘,是急需讓文字書寫變得簡單容易的董仲舒!
既然紙張的主顧是這些人,那么,紙張即便是很昂貴,跟窮苦百姓能有多大關系呢?
如果紙張被寫滿字,然后裝訂成書籍,他的傳播速度要比竹簡,木牘來的快多了。
就如司馬遷剛才所言,二十萬字的書籍他一個人可以背著走成千上萬里也不覺得疲憊。
如果讓他背著寫滿二十萬字的竹簡,木牘走成千上萬里路,那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因此,在早期,在讀書人還沒有多到滿天下都是的時候,紙張對皇帝,對朝廷,顯得更加重要。
真正想要紙張的價格降下來,需要在精細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只有人們對紙張的需求完全超越了供給,那時候,才是小造紙作坊遍地開花的時候。
曹襄跟司馬遷爭吵的非常激烈,等到兩人吵架吵累了,才想起來云瑯這個真正的當事人來,回頭一看,發現云瑯裹著裘衣在桌子上睡得很是舒服,且有口水在流淌。
被曹襄狠狠地推醒了,云瑯茫然的睜開眼睛,擦拭一下嘴角的口水笑道:“吵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