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云遙不善兵法,王嬙卻頻頻點頭,贊同道:“他所說的話很是專業,先父以前跟人討論兵法,說來說去不是孫子兵法就是孫臏兵法,反正全是一套一套的計謀,但如這個藍夜這樣有實戰意義的,倒得確不多。”
而張十七眼見這些人的發言一個比一個更能發人深省,不由得更加頭疼,自己應該說些一些什么,爭取脫穎而出呢?
此時,徐景永站了起來,大聲道:“藍將軍,我知道你有領兵經驗,可是你未免把騎兵說的太神乎其神,卻把步兵說得太過不堪了。
得確,北蠻出生在馬背人,幼小便開始騎馬,光以單兵的作戰能力而言,我們漢人確實不占優勢,但是我大明軍隊紀律嚴明,士兵能結成陣勢,再輔以器械以及弓弩的配合,與騎兵對戰時,未必沒有一戰之力。
始皇時,蒙恬就是利用強大的弓箭能力,卻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藍夜道:“你說的情況發生在馬鐙出現之前,士兵需要一手挽韁繩,一手持兵器,使力過猛時還容易從馬上摔下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騎兵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武器是劍或者長矛。
可是馬鐙出現以后,就解放了騎兵的雙手,讓騎兵的戰斗力提高了數倍,不僅可以用雙手來操持兵器,還可以利用奔馬的速度提高兵器的殺傷力,象金人曾經用過的狼牙棒,普通人連揮起來都困難,可是利用奔馬的速度再加上狼牙棒的重量,便成了步兵的惡夢。
還有,北蠻自幼騎馬,在馬上使用弓箭的能力幾乎與在平地上無異,即使是那些普通士兵,騎著快馬在八十步左右的距離射擊時,依然可以做到百發百中,北蠻就經驗使用這樣的戰術,一邊移動,一邊攔射,對步兵構成極大的威脅。
可相反的,而步兵的弓箭要命中高中移動的目標,簡直比登天還難。”
這時候,有人問道:“藍將軍,按你這么說,步兵就沒有可以對付騎兵的有效武器嗎?”
藍夜答道:“有倒是有,按史書上記載,唐朝時,禁衛軍普通裝備陌刀,據說這種陌刀可以在一擊之間將奔馬砍成兩截,所以,唐朝的步兵才可以從容不迫地對付西域的騎兵。
只可惜,不知道是因為鐵礦品品位的原因,還是因為鑄造技術落后,大明現在做不出這樣的武器來,只能徒呼奈何啊!”
徐景永道:“騎兵雖強,對地形要求甚高,而步兵卻沒有這些限制,只要戰術得當,一樣可以戰勝騎兵,如果騎兵真的無敵的話,當年的釣魚城如何阻止蒙古大軍幾十年,我們大明又是如何把北元趕出中原的呢?”
藍夜道:“殿下,戰場上的情況,涉及到戰略戰術士氣,還有軍事指揮能力,不能簡單的進行比較。
我說一個客觀的例子,微臣做過試驗,一名騎兵的作戰效能,至少相當于三名步兵,而十名騎兵的效能,等同于四十名步兵,而當一萬名騎兵與五萬名步兵在開闊的野外相遇的時候,那五萬名步兵難有逃脫的可能性。”
徐景永道:“你自己也說了,要在野外開闊的地方,可是有哪一個指揮官會把自己的部隊放在對自己最不利的地方,用自己最不擅長的戰術與對手作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