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跟模擬訓練不同的地方,畢竟無論是廣深基地還是后來選擇的一些小道,長度最多也就是十來公里。而且每天都在上面跑,久而久之自然就記住了彎道特征。
但是正式比賽上百公里計時路段,所要面對的彎道數以百計,短時間內壓根就沒有辦法把所有彎道特征都記在腦海里面。
就如同F1世界冠軍基米·萊科寧的說法一樣,拉力賽對他最大的挑戰,就是記不住下一個彎是什么。
現在林向北最大的挑戰,也不是什么操控問題,而是他不知道自己下一個會面臨怎樣的彎道。如果能提前知道的話,那么無論難度多高的彎道,對于一名F1車手來說都不是問題。
“還是選擇速度調校嗎?”
“嗯。”
林向北點了點頭,可能是對于F1速度習慣了,他還是覺得自己跑的太慢。
“那好,根據伊藤源治數據分析,你對于右彎的甩尾控制稍弱。所以我們得出的調校方案,是把左前右后的輪胎,由目前的釘胎換成普通雪地胎,用交叉搭配的方式來獲得更快的速度。”
交叉搭配?
林向北聽到這個詞后有些吃驚,因為這種搭配方式,在WRC18、19年才開始出現,稱得上一種很怪異跟激進的輪胎搭配選擇,沒想到老酒鬼現在就得出這種調校方案。
要知道方程式賽車或者房車賽事里面,也有軟硬、干濕這種輪胎分類,不過無論怎么分,四個輪子都只會換上一種類型的輪胎。
比如說面臨雨戰,自然四個輪胎都換上雨胎,而不是只換上一個或者兩個。
但是拉力賽的輪胎搭配方案,隨著賽事路面環境越來越復雜,比如著名的蒙特卡洛站,一下干燥的柏油路面,一下又是冰雪路面,接著也可能變成泥濘的潮濕路面。
這種賽道環境,好像換上哪種輪胎都不合適,而且頻繁的更換輪胎,也會增長比賽用時。
于是一些腦洞比較大的車手,就干脆只換上兩個或者三個輪胎,比如釘胎跟超軟胎搭配,這樣冰雪路面釘胎發揮作用,柏油路釘子磨完了,超軟胎就能發揮出超強的抓地效果。
所以這種方案,被稱之為交叉搭配。
林向北現在就面臨同樣問題,正常情況下雪地拉力賽事,根據路面積雪或者結冰狀況,會選擇是換上雪地胎還是釘胎。拉力釘胎的可不是常規意義上那種橡膠釘子雪地胎,而是真正有著金屬釘的黑科技輪胎。
釘胎的抓地力很強,保證賽車在冰雪路面的穩定性,不過長長的金屬釘也會限制住車速跟漂移的側滑,導致過彎速度變慢。
但如果真要激進的全換上普通雪地胎,很明顯就會出現“溜冰”的后果,滑出賽道的幾率太高。
所以老酒鬼就想出了這種交叉搭配方案,適當降低左彎的抓地力獲取更快漂移速度,同時把風險給掌控在合理范圍之內,并且減少換胎時間。
至于最終的效果如何,就只能在第二次勘路中驗證了,可能會做到兩全其美,也有可能兩頭不討好。
而對于職業賽車來說,“折中”其實并不是什么好的選擇,因為要么贏要么輸,中間就是輸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