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海是誰,是真正地被正統社會承認的名門宿儒,門人弟子遍布天下。
要知道,這個世界儒家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深入人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佛,道的含義,就像塞北書生剛才說了那么多話,真正能聽懂的其實沒有幾個。
但是,儒家就不一樣了,和大家息息相關,幾乎每個人小學就開始學習儒家典籍。
孔文海更是他們從小就崇拜的偶像,現在看到昔日的偶像要和塞北書生談論儒道,自然大家都很興奮。
好吧,塞北書生點了點頭。
“塞北書生先生,我從小研究儒家文化,可以說儒家的經典典籍幾乎倒背如流,沉浸此道四十多年,而最近,卻感覺學無寸進,不知道先生對于作學問的境界,有幾層看法?”
塞北書生一樂,當世的名門大儒向他請教做學問的境界,乍一看,這感覺很詭異。
一個快古稀的老人畢恭畢敬,向一個二十來歲的黃毛小子請教問題,現場的眾人卻絲毫沒有一點詫異。
而且這畫面也沒有一點違和感,似乎,本來就是理所當然。
塞北書生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饒有趣味地反問道:
“孔老爺子,您認為做學問所為何事?”
塞北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讓孔文海一呆,但是他還是很快地回答道:“做學問,便是為了更好明白這個世界的道理,做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
塞北書生認同地點了點頭:
“不錯,讀圣賢書,所為何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是而已。”
孔文海的神色激動了起來,塞北書生短短的一句話,精辟,獨到,將他內心中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感覺,全部概括而出。
沒錯,為往圣繼絕學!!!
作為孔圣的世孫,他這才叫做正真的把祖宗的絕學傳承下去。如果,他都不能明白先賢圣人的道理,那就是坑祖宗了。日后,泉下又有何臉面見列祖列宗。
至于,為萬世開太平。他老了,已經不像年輕人那么擁有沖勁了,但是他相信,塞北書生一定是一位開創萬世太平的千古風流人物。
他心中隱隱有這個感覺。
于是,看向塞北書生的目光愈發的尊敬起來,虔誠地望著面前不足而立的年輕人,等待著他的回答。
塞北書生還沒有告訴他做學問的境界呢。他的心里越發的篤定塞北書生的學問,境界一定遠遠得高于他。
見獵心喜,大概就是他現在的心情了吧。
塞北書生擺了擺手,聲音清朗,中氣十足:
“做學問的境界我并不知道,但是萬事萬物,殊途同歸,我就用文學,哲學的境界來說明吧。”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塞北書生言之鑿鑿,三首詞句概括出三種境界,簡直奪天地造化,窮古今之變。
實為天人也。
全場鴉雀無聲,呆若木雞。
良久,孔文海才輕輕地感嘆了一句:“妙啊!妙啊!我現在不正在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第二重境界苦苦掙扎么?”
孔文海是真的聽懂了塞北書生的話。
所謂三首詞,其實對應的便是三種境界,其一“望盡天涯路”,便是說,一個人先要選對方向,選對正確么目標。
其二,“衣帶漸寬”就是告訴世人有了目標就要努力的做下去,堅持堅持再堅持,終有一天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其三,便是最重要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講得便是,苦思不得,一朝頓悟知玄機。
他孔文海不就正差這一朝頓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