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如此,在細胞內完成核聚變,這種科技的潛力很大。別的不說,同樣是在身體內埋入人造設備的復合進化人絕對會非常感興趣。目前進化插件的解決方式是埋入能量爐,通過特殊頻率的無線電能傳輸,將能量爐的功率傳遞到身體各個進化插件來使用。從能量產生效率來說,復合進化人的能量爐更強,一個蠶豆大小的設備完全可以帶動單人星艦進行跨太陽系的曲速航行。但是從體積來說,能量爐還是沒法和細胞內的核聚變設備相比。
這種科技怎么沒流行起來呢?星艦資料庫無法解答,但歷史可以。能量運用是科技發展的里程碑,但不是唯一標準。宇宙的尺度太大,能不能成為星際文明還要看曲速引擎的水平。可惜螺殼艦在這方面是短板,勉強解決了太陽系內的航行問題,走向臨近太陽系的旅程還是太長太久,中子在生物體內的累加傷害導致螺殼艦死亡,然后就沒有后續的航行了。
走不出太陽系,意味著所有的風險在一個籃子里,而一場剎不住車的戰爭爆發加劇了威脅的嚴重性。尤其是一種針對“對撞體”的生物武器泛濫使用,影響核聚變的可控性,將螺殼艦變成了一顆顆核彈,這個文明就從宇宙中消失了。
戰爭永遠是文明的威脅,螺殼艦技術并不是死于科技本身,而是人文與社會的問題,這兩者才是引發戰爭最有可能的導火索。艾瑞克斯并不知道這段歷史,他還在從技術上考慮“對撞體”的安全性問題——這就是工程師的思維方式了。
在仔細審視螺殼艦的設計后,艾瑞克斯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元粒體可以進行物質改造,那我直接制造氚就是了。半衰期十二年,有可能放射出β射線然后變成氦。進化插件對中子的防護能力很小,主要是因為中子不帶電。但是β射線可以被電場影響,這倒是進化插件的強項。嗯……讓我想想該怎么做。”
元粒體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由它制造和控制的對撞體設備并不需要一直呆在細胞中。螺殼艦這樣安排是為了利用細胞的交換能力來不斷過濾水,但在艾瑞克斯這里,這項工作完全可以由進化插件和元粒體共同完成。所以,對撞體設備完全可以集中在胃部特定區域,根據實際需求在體內搬運。原本胃腸部分就有進化插件設備,生產、控制、調度微型“生物機器人”來處理營養物質。對這一部分進化插件進行修改后,可以讓它形成針對β射線的防護機制,從而儲存反應起來更加安全的氚。
“這仍舊是復合進化人能量爐的設計思路,至少做到了集中處理。”艾瑞克斯用腦控體進行計算,當用這種方式來安排氚燃料時,儲存的安全就有保障了,使用起來確實會麻煩一點,需要等待元粒體和進化插件將“對撞體”搬運到手掌附近,就近提供給元粒體使用。不過用元粒體“煉金”,本來就不是一項緊急功能,發動遲緩一些也沒多大影響。而命只有一條,孰輕孰重還是要拎得清。
有了這個方案后,剩下的就好辦了,艾瑞克斯可以用元粒體來幫助制造氚,然后以重水的方式吸收,再儲存到安全區去。雖然增加了很多工序,但只要最初的環節能夠啟動,這個生產過程是完全可以靠自身的能量循環起來,因此只是費時而不費力。
“掉到天土,我知道自己肯定要制造星艦。但沒想到首先變成星艦零件的,居然是我自己。發動機有了,引擎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