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結果,那當然是悲劇了。
不足萬人的,基本上是剛剛放下農具的農民所組成的兵馬,面對以羽林軍為核心,普通士卒都是自備刀槍甲胄馬匹的大漢猛男的軍團,只一次沖擊就將其擊垮。
衛青都不敢相信,他甚至還以為這是遇上了誘敵之計。
畢竟對手太不經打了,難免讓人生疑。
這實際上還是衛青沒得經驗。
因為他是以大漢的眼光去看待四周的國家部落。
而大漢,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還是實力,都是冠絕天下。
哪怕是匈奴人,也不過是仰仗著冷兵器時代的天賦優勢騎兵,通過武力壓制方能與大漢抗衡。
王霄估計過,衛滿朝鮮的經濟體量,頂多只相當于大漢的數十分之一。
人口方面的話,估計只有大漢的百分之一。
至于科技那就更別提了,衛滿朝鮮現在就連青銅器都沒能普及。
如果說大漢許多地方的百姓們,還在使用著石制農具的話,那衛滿朝鮮這里,還大多使用木制的。
漢軍這里已經裝備鐵甲鐵器了,可衛滿朝鮮這里,還是以皮甲作為核心。
不是說他們不知道青銅器鐵器的好處,而是經濟與科技都不行,哪怕知道這是好東西也冶煉打造不出來。
至于兩邊軍隊之間的訓練與指揮,還有士氣與榮譽感之間的差距,那完全就是天地之別。
這個的話,就叫做小國的悲哀了。
他們也想要努力,這一點從他們不斷的用免費贈予的土地,來勾搭大漢邊民去他們那邊就能看的出來。
可本身的實力太差了,哪怕是初出茅廬的衛青,帶著一群近乎于民兵的力量,都能掃平了他們。
之后衛青繼續逼近衛滿朝鮮的國都,一路上卻是再也沒有遇上像樣的抵抗。
等到他的大軍進抵國都城下的時候,哪怕是在城外都能感受到城內那種慌亂驚恐的氣氛。
所謂的國都怎么說呢,在衛青看來與大漢境內那些普通的縣城也沒什么區別。
回想起王霄曾經說過的,圍攻國都乃是滅國之戰,這種時候會激起對方拼死一搏的血性。
因為每當王朝覆滅的時候,總會有愿意為其殉葬的人,而這種人大都是集中在了國都之中。
所以衛青非常謹慎,按部就班的包圍了城池之后,就開始打造攻城器械,準備進行慘烈的圍城作戰。
然而就在當天晚上,城內火光沖天,殺聲四起。
正在看兵書的衛青,以為城內那些衛滿朝鮮的勇士們要出城夜襲,臨死也想要拉上幾個墊背的。
他急忙讓全軍都做好迎接夜襲的準備。
可結果城里殺的天崩地裂,卻就是沒人開城門殺出來。
衛青忐忑不安的等到了天明,可等來的并非是衛滿朝鮮的勇士,而是來請降的使者。
看著使者帶來作為忠臣鑒證的國王腦袋,年輕的衛青下意識的看向了自己手中王霄給他的筆記。
“陛下的話,有時候也不是那么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