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向內部艙室注水,船艙除了密封的核動力艙和電機艙,其他艙室都通過了水密測試,以及其他一些結構和穩定性測試。
王建設看著電腦上反饋上來的數據,一邊看一邊說道:“看來人造巖確實可以用來造船,如果我們改用這種材料,可以節約非常多鋼材和工序。”
“確實是一個好材料。”趙典同樣看好人造巖。
國內的船鋼在民用領域還馬馬虎虎,但是在軍用領域就顯得有些不足。
盡管這些幾年來,國內的材料學突飛猛進,但是又便宜又好用的船鋼卻沒有多少。
更何況國內的鐵礦石難以自給自足,過度依賴鋼鐵材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無論是澳洲還是桑巴國,他們可不是華國的盟友,相反他們還是米國的狗腿子,關鍵時刻是靠不住的。
盡管國內還有非常多廢鋼儲備,但是這些都是戰略儲備,沒有必要就盡可能不動用。
如果采用人造巖,一個太平洋的海水,根本不需要害怕原材料被卡脖子。
事實上幽冥府已經在做相關討論,準備在沿海地區,推進人造巖的應用。
比如在防浪堤壩、碼頭、燈塔、人工島、跨海大橋、造船等等,推進人造巖的應用,可以有效減少鋼材和水泥地消耗。
其實人造巖在制造過程中,還有產生了另一個副產品,那就是淡水。
目前已經有海水淡化版本造巖劑,這個版本的造巖劑,一共研發了六個專門版本,專門針對海水之中成分最多的氯化鈉等六種主要化合物。
未來可以直接用這些經過化學淡化之后的水,進行農業、工業、生活使用。
不過目前其中三種造巖劑的成本依舊非常高,只能等生產成本下來,再進行大規模應用。
……
檢測結果大體和預計的差不多,王建設便指揮著工人繼續搭建甲板和艦島的模板。
這個工作和造房子非常相類似,都是捆扎焊接框架,然后組裝模板、澆筑結構。
第一次實驗這種造船法,他們只能自己一邊建造一邊調整。
不過這個速度已經非常快了,今年一月份趙典他們開始設計,六月份完成設計初稿,七月份進入模塊預制。
九月初,所有的預制模塊完成,并陸陸續續運輸到達大連造船廠,進入組裝階段。
然后這個月完成船體的澆筑工程,接下來就是進入碼頭舾裝階段,比如內部裝修、電氣化設備安裝、武器模塊安裝。
估計年底可以完成建造,進入試航階段。
而這些工序之中,由于是第一次建造,都沒有達到最大速度,一旦驗證完成技術,估計可以將建造周期壓縮到4個月左右。
如果模塊和設備有儲備,最快可以壓縮到40天左右。
要知道,這可是一艘總排水量達到16.7萬噸的核動力戰列艦,這個速度已經快到非常嚇人了。
看著一旁船塢上的國產航母,就知道兩邊的速度了。
……
與此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