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
嶺南汕美,黃明哲的科研基地里面。
他沉默地放下手上的報告,對于方歌的選擇和勇氣,黃明哲既欣慰又略帶擔憂。
不過人類終究要走出這一步,無論是為了對抗G組織的危機,還是為了進入星際時代,身體和智力提升都必不可少。
穿上工作服,來到了基地的一間實驗室里面。
十幾個研究員正在忙碌著,實驗室中間是一臺類似于雷達鍋蓋的設備,體積有12米高,長寬大約是8米左右。
周圍還有一些裸露在外面的電纜和管道之類。
“黃院士,調試已經完成。”一個中年研究員拿著文件邊走邊說。
接過文件翻了翻,黃明哲隨即吩咐道:“思稼,那就測試吧!”
“好的,黃院士。”章思稼說完,便轉過身去安排測試工作。
幾分鐘之后,實驗室響起廣播。
“所有人員請注意,諦聽探測器將進行第16次測試。”
“所有人員請注意,諦聽探測器將進行……”
“所有……”
連續三遍廣播之后,研究員和輔助員工們已經各就各位,諦聽中微子探測器周圍空無一人。
隨即設備的中微子發射頭,對于著東面太平洋海域發射了一股連續不斷中微子流。
而在實驗室的控制室里面,章思稼在指揮著測試。
只見在大型顯示屏上面,隨著中微子流源源不斷發射出去,一些反射回來的中微子被那個展開的大鍋蓋接收到,隨即這些反射回來的中微子在大鍋蓋上變成一個個電信號。
經過信號分析超算的計算,一個立體世界出現在大屏幕上,這個世界呈現出圓錐形,顯然和中微子流的前進軌跡有關系。
不過由于需要中微子對于物質產生發射,導致諦聽探測器目前只能探測到1500~50000公里之間。
比如探測地殼地幔,由于物質密度非常大,中微子流的衰竭也非常快,如果是對著天空或者外太空方向,5萬公里之內都可以探測到。
通過數據處理之后的虛擬建模,地上、海里、天空,只有出現在圓錐體探測范圍之內的物質,都會被監測到,并建立模型。
比如此時在距離汕美不遠處正東方向,大員島南部的高雄市。
無論是地面建筑物,還是城市的地下管網,都明明白白的出現在監控模型之中。
為了避免對于超算運算力的浪費,在第一次掃描之后,固定建筑物、原始地質地貌,會被固化在數據庫里面,除非出現改變,才會提醒加更新。
當然日后國內的超算會改用生物計算機,到時候運算力將獲得一次全方位的提升,就不需要節約運算力了。
黃明哲看了一眼儀表上的延伸長度,上面顯示已經到達3200公里左右,差不多到了北馬里亞納群島一線。
只要在邊境線布置一些諦聽探測器,除了西亞西部地區,其他亞洲地區,將處于諦聽探測器的無死角監控之中。
比如此時在呂宋海盆海深220米游戈的三艘俄亥俄級,他們已經在監控系統里面。
甚至連他們一艘潛艇裝備了32枚三叉戟—2型,有水兵153人,監控系統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