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汕美的蓮花山火(核)電站一旁,核聚變研究所對于可控核聚變反應爐微型化研發工作,正式進入最后階段。
黃明哲、董寬、魏風等人都在忙碌著這個微型化工作。
可控核聚變反應爐的微型化,并不是單純將之前的金烏一型、金烏二型同比例縮小就可以。
因為微型化意味著同樣的材料,性能在迅速下降,但是核聚變反應的溫度和釋放能量的密度,并沒有減少。
這種情況下,必然不能使用之前的材料,只能等待新材料的研發,獲得合適的新材料,才可能完成可控核聚變的微型化。
之前黃明哲已經完成了核聚變反應爐微型化的設計工作,但是一直沒有研發出適合的材料。
最近隨著大量新人類的增加,思維材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數量大幅度增加,這又促進了科研力量的提升。
在上一個月思維材料研究所完成了所有材料的研發,因此可控核聚變反應爐微型化——金烏四型的研發工作,便進入最后的研發階段。
實驗室里面。
一臺和中型電冰箱差不多大小的設備,正靜靜地陳列在實驗室中間,這就是金烏四型可控核聚變反應爐。
高度為2.1米,長度為1.1米,寬度為0.95米,重量為644千克。
考慮到金烏四型用移動式工具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用于大型衛星、戰車、小型船只、臨時營地、小型地下基地、應急供電車等等。
因此金烏四型的整體設計風格是一體化,整體只有核燃料罐口、反應廢料罐口、調壓式輸電口。
自動機器人將一罐[DD(核燃料)]的核燃料罐插入核燃料口中,核燃料罐樣子比一般的噴霧殺蟲劑瓶大一圈,里面儲備著5千克重氫核燃料。
董寬拿起對講機吩咐道:“啟動反應爐,第一次試運行開始。”
“收到。”
研究員拿起遙控器,按下核反應啟動鍵。
一陣輕微的嗡鳴之后,代表著反應爐核聚變自持完成的綠燈亮起。
然后一臺自動機器人將一條電纜接入調壓輸電口中,研究員調好電壓,按下了輸電開關之后。
黃明哲便看到了檢測設備反饋回來的數據,最大功率維持在[25.3千瓦時/秒]的水平上。
相當于年發電量在8億千瓦時。
目前可控核聚變的核燃料,1千克可以產生15億千瓦時能量左右,整體能量轉化為電能的轉化效率為68%左右。
意味著5千克核燃料可以自持6年時間。
但是實際上不止,因為核聚變反應會產生超重氫和氦三,金烏四型會自己將這些超重氫和氦三重新注入核聚變反應之中,這樣就會變相提升核聚變反應爐自持時間。
估計5千克核燃料可以讓金烏四型自持7年時間,這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運轉的時間。
而實際上核聚變反應爐不可能日夜不休的運行,一來核聚變反應爐可能過勞死,二來機器也不可能不停歇。
比如安裝在鳳凰伽馬射線激光衛星上,總不能不斷開啟激光器。
另外金烏四型還設計了一個變種型號,專門為伽馬射線激光器設計的,因為激光器需要短時間爆發。
因此金烏四型—B可以進行超頻輸電,瞬間將能量輸出功率提升上百倍。
不過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核燃料消耗量會極速上升,在超頻功率下,5千克核燃料最多支撐25.5天左右。